您的位置 首页 星座趣味

如何评价自尊心太强家庭原因 自尊心太强的原因分析

第1页 :基本信息书名:恰如其分的自尊出版社:三联书店作者:【法】克里斯托弗·安德烈 【法】弗朗索瓦·勒洛尔内容简介:相信自己、喜爱自己、信赖自己,这些方面统一构成了我们人格中最为基础的维度之一:自尊感。当…

第1页 :基本信息

书名:恰如其分的自尊

自尊心太强家庭原因(自尊心太强的原因分析)-第1张图片-航福星座网

出版社:三联书店

作者:【法】克里斯托弗·安德烈 【法】弗朗索瓦·勒洛尔

内容简介:

相信自己、喜爱自己、信赖自己,这些方面统一构成了我们人格中最为基础的维度之一:自尊感。当一个人没有自尊心,幸福无从谈起。当一个人总是怀疑自己,很难做出好决定。相反,自尊心太强,又会经常感到受伤。好在,这一切都是可以调整的。

《恰如其分的自尊》帮读者科学地为自己的自尊心做专业全面的自我体检,告诉读者从童年到青少年自尊心如何形成,以及情感生活,伴侣生活,职业生活如何给自尊心带来重大影响。

除此之外,《恰如其分的自尊》还就如何建立自尊?如何完善自尊?自尊调适过程中会存在哪些主要问题?如何评估自尊…………提供具体的解决方法,丰富真实的案例,科学到位的分析、大量名著名片精彩桥段的援引,为这本专业的心理自助书增色不少。

作者简介:

克里斯托夫•安德烈 Christophe André

法国著名心理学家、精神科医师及畅销书作家。出生于法国南部蒙彼利埃,目前在巴黎圣安娜精神院工作。著有《冥想》《幸福的艺术》《静能量》等。

弗朗索瓦•勒洛尔 François Lelord

一位在法国和美国皆屡获成功的精神病医生。创作的多本心理自助类畅销书被翻译成多种文字。《艾克托寻找幸福之旅》全球销量达到200万册。

展开全文

书摘正文:

序言

“我不爱我自己…………

“小时候,我梦想成为另外一个人。我不喜欢我自己的样子,不喜欢我拥有的一切。我想要别人的头发、别人的父母,想生活在另外一个地方。我总觉得别的孩子都比我好,比我漂亮,比我有天赋,比我受欢迎,更得老师的宠爱。我知道有比我更差的人。当我偶尔向我母亲倾诉时,她是这么告诉我的: “你不是最不幸的人,也不是最没有天赋的人。 ”在我看来,这根本算不上安慰。此外,当我感到难过时 — 我经常会感到难过 — 我根本不相信一切会好起来。我觉得自己是全人类中最无用的那一个。我的青春期一塌糊涂。我常常认为自己很丑,样子太难看,心里充满了各种障碍。慢慢地情况变得好了一点,但今天一旦有个男人爱上我,我知道一定是出了什么错。我想是他看走了眼。他爱上的是一个假象,一个我好不容易打造的假象。他爱上的绝对不是我,不是真正的我。如果我喜欢这个男人,我会感到非常恐惧。如果我们交往,他一定会发现我是个冒牌货,发现我的各种缺陷,很快就会像我嫌弃自己一样嫌弃我,然后抛弃我。而我却不能抛弃自己。我被困在我的身体,讨厌我自己,却不得不与自己孤老终身。

“我的工作也不能给我带来安慰。其实这是理所当然的,我不相信我自己,做着一个我不太喜欢、远远低于我的能力水平又根本不感兴趣的工作,日渐麻木。 ”

“我不爱我自己。 ” 这个年轻的女人已经向我倾诉了半个小时。尽管我当时经验尚浅,刚完成我的精神治疗论文答辩,我直觉不能急于问她各种问题或者说几句安慰的话。她说着说着就哭起来,然后道歉,擦干眼泪又继续说。我一边听她说,一边在脑子里回顾各种不同的抑郁症症状。也许她是患上了抑郁症。可是她的症状都对不上。这位年轻女性并不是抑郁,并非得了真正的抑郁症。 那么她的情况就没有那么严重了吗?我完全不能肯定。她的痛苦在我看来似乎更加深重,源于她的过去,深深扎根于她的内心深处。

后来我才发现,我的这位病人其实是另外一种心理障碍。她聪明貌美,就像人们说的那样,拥有一切获得幸福的先决条件,什么都不缺,只缺一件东西:一点点自尊。

第2页 :第一章 自尊心的三大支柱

第一部分:你尊重自己吗?请自测

第一章 自尊心的三大支柱

自尊或多重自尊

比如,一个人可以在自己的专业领域有较强的自尊,而在情感生活方面自尊较低。情况和对象不同,个人价值感可能发生很大变化。一位40岁的工程师说:“在工作中,我是一个受人推崇的专家,但在私人生活方面却很不成功。因此,我在职业领域自我感觉良好,我知道自己很有才干,而且受人尊重。我会毫不犹豫地表达我的意见,有时候也会反对别人的意见。我会维护自己的观点。认识新的朋友、客户或者同事时,我感觉很自在,跟他们接触非常自然轻松,觉得自己值得别人尊重。然而,一旦离开职业领域,一切就变得很难,连行走、说话、看人都觉得没有那么自在,我觉得自己好像完全变成了另一个人,需要别人的时候,我会变得不太主动,不愿意冒险。我怀疑自己没有魅力吸引我喜欢的女性,开口跟她说话的时候我会紧张地注意她的反应,似乎很快就会觉察她开始表现出厌烦。”

不过,对大部分人来说,在一个领域的成功或失败,或多或少会对其他领域里的自尊产生影响,一个人失恋时被抛弃的感觉会让他的整体个人价值感下降。反过来,在某一领域的成功经常会给人的整体自尊带来迅速提升。这也是为什么意大利裔美国作家约翰·方特(John Fante)曾在小说Bras里如此描写一位18岁的年轻人:他出身贫寒,其貌不扬,特别珍爱自己的左臂,因为他的左臂让他成为了优秀的棒球选手,使在其他方面被人瞧不起的他有了更多的自尊。他说:“是我的左臂助我平步青云,亲爱的左臂连着我的心,这是上帝赐予我的神圣祝福,如果说上帝把我降生在一个可怜的砌砖匠(指他父亲)家庭,上帝又赐给了我这个宝贵的礼物,它简直就是一个奇迹。”

相反,另一些研究者认为,自尊是不可切分的,一个人如果在某个领域拥有较强的自尊,就很难不对其他的领域产生积极影响;反过来,在某一方面较低的自尊一定会影响我们总体

上对自己的满意度。自尊因此只能被看作对自身的总体看法。如果这个看法是善意和积极的,就会使我们扬长避短。26岁的护工罗伦斯这么说:“我确实算不上一个美女。我也很想自

己长得更漂亮一点,我并不想掩饰这个想法。但我知道我也能讨人喜欢。我有其他的优点,我很风趣,也不是太笨,又很乐观。我知道有人欣赏我。至于那些在街上不愿多看我一眼的

人,算是他们的损失呗。”

相应地,过低的自尊会让我们对自己过于严苛,看不到自己取得的成就,在获得幸福的路上遭遇巨大阻碍。“我觉得自己这一辈子都在拼命追求一个得不到的东西,”一名48岁的

医生如是说道,“我在青少年时期就有一些心理障碍,但因我在学业上取得了比较好的成绩,所以我对自己有了较大的自信。从学医开始,我就想成为住院医生,然后成为主任医师。我做到了,因为我把全部精力都投入到了其中,对我来说那曾经是一个极其重要的目标,证明我自己是个有价值的人。可是今天,我还是像从前一样对自己心存怀疑,还是对自己不够满

意。我总是会嫉妒那些开会时谈笑风生,看起来比我轻松自在,科研做得比我好的、比我聪明的同僚。然后我又想,这种对成功的无止境的追求使我忽视了我的伴侣和孩子们。这个想

法让我感到后悔,让我更加怀疑自己的决定。也许我当初的选择是错误的—没有选择那些会让我更幸福的道路。”

怎样在聚会中组织朋友们讨论自尊问题

当你和一群彼此欣赏(这很重要)的人聚会时,请每一个人给他(她)本人的自尊打一个分数,从零分到二十分。请注意,有一些人可能会觉得这个游戏很傻或有点侵犯隐私。请尊重他们的选择,不是所有人都喜欢实用心理学的实验。

计算平均分,然后告诉大家。谁给了自己高于平均分的分数,理由是什么?谁给了自己低于平均分的分数,又是为什么?哪些分数让大家出乎意料?请参加实验的人评一评。

用这样的方式,你会得到每个人愿意让别人知道的自己对自己的自尊评分。他们证明自己给分合理时所给出的理由,会让你了解他们的说法有几分真诚,到底是为了给人留下自信或谦虚的好印象[心理学家称之为“社交期望偏倚 ”(social desirability bias)],还是他们的真实想法?

请注意,有些参与者可能将他们的答案分成多个方面:外表8分,智力14分。他们突出自己的哪些优点?在哪些部分对自己评价不高?这里面所暗含的自我评估是不是比他们口头的说法更可信?

第3页 :第二章 自尊还是自蔑

第二章自尊还是自蔑

跟我说说你自己

自我贬低的艺术

当你谈论你自己,措辞总是比较谦虚,你不会声称自己勇敢过人,但也不会把自己描述成懦夫,不把自己说成美食家,尽管你很喜欢好吃的东西,总之,并非人上人也不是小人

物。你会避免使用太过绝对的说法,比如“我爱死了”“我痛恨”“我就是这样”,一方面是由于害怕他人对你的评判(如果我谈论自己的优点,别人会觉得我太自负;如果我承认自己的缺点,别人会认为我是个无用的人);另一方面是因为不了解自己,“说到底,我也不太清楚自己喜欢什么、不喜欢什么”。那么,很有可能您不太看得起自己。

问题并不是说你像一个抑郁症患者那样贬低自己的价值,而是你根本不认为自己有价值。如果给你一系列积极的、中性的和消极的形容词,您不会像自尊极高的人那样选择积极的词

来形容自己,您也不一定会选择消极的词形容自己,但很有可能倾向于选择中性的词。

忏悔与自传—

两种谈论自己的方式

历史学家丹尼尔·布尔思丁(Daniel Boorstin)在他的巨著中巧妙地比较了卢梭的《忏悔录》和本杰明·富兰克林的《回忆录》。

本杰明·富兰克林的自尊似乎比较高,而法国作家卢梭的自尊比较低。

尽管《忏悔录》里有部分文字对他自己的描述是比较美化的,但卢梭通常用毫无自满情绪的方式描述自己。“让他们(读者)听我的忏悔,让他们为我的卑鄙而感到不齿,让他们为我的悲惨命运而感到羞愧。”富兰克林则相反,他显摆自己一辈子的成功故事,比如他就这么写道:“爱上自己的人天下无敌。”

布尔思丁指出,卢梭的目的是为自己忏悔并且真诚地忏悔,而富兰克林的目的是为了显得自己很真诚,展现自己的高大形象,像个当代公关高手。

较低的自尊在任何需要谈论自己并把自己推销出去的情况下都是一个巨大的缺陷,比如应聘面试的时候或者追求异性的时候。30岁的司法顾问塞西尔每天都面临这样的困境。“我对这些人很失望,我觉得他们总是倾向于那些有点歇斯底里、喜欢表现自己的人。比如我有个女同事,非常受欢迎,其实她缺点很多,可她就爱到处张扬,‘我喜欢嚼舌根’‘我就喜欢转瞬即逝的东西’,等等等等。所以他们都喜欢她,因为觉得她有意思,让他们安心自在,因为她主动把自己的内心想法全抖落出来。而我,每个人都跟我说你毫无缺点,但我感觉我又是他们眼中最阴暗、最无趣、最呆板的那个人。”

模糊的形象

当被问到关于自己的问题的时候,自尊较低的人会花更多的时间来回答,有时候甚至会感到有点尴尬,这到底是一种谨慎的态度还是一种不要太过绝对、避免表态的智慧?都不是。如果我们让他评价别人,他往往会更快、更明确地表态,这也是自尊较高的人评论自己时的做法。

描述自己的时候,自尊较低的人总是不太有说服力,他的说法甚至会前后矛盾,所以留给对方的印象会因此打折扣。如果社交语境要求他快速地做出评判(现代社会这一趋势日益明显,交往越来越频繁,速度也越来越快),自尊较低的人因为说话前后不一致(尽管与自尊较高的人相比,他们说话的方式更为婉转)往往很容易处于劣势。

正如一个接受治疗的人所说,“我可以觉得自己很强大或者觉得自己一无是处,得看我面对的是谁。”总的来说,自尊较低的人的确很可能根据周围的人或者说话的对象来改变他们的说法。我们可以看出,他们对于社会赞许的担忧常常会影响他们明确表达个人观点。在他们看来,个人观点的有效性永远不如谨慎来得重要。假如一个人敢于身处帕瓦罗蒂乐迷高级餐厅晚宴,却说“不,我从来没有去听过歌剧”,或者和喜欢作者电影的影迷们共处时说“实际上我喜欢好莱坞的轻喜剧”,由此基本可以判断说话者自尊水平是高的,但是有一个前提条件:这些话并不是突然冒出来故意为了出风头,而是在真诚地回答别人的问题。

自尊较低的人的问题是:其自尊因为环境的压力而降低。有个很好的例子是伍迪·艾伦在大银幕上扮演的泽里格(Zelig),这个身分不明的男人不断模仿他的谈话对象,以至于他最后连外形都变得跟对方一样。40岁的女教师安娜·克莱尔总是说:“我一直在寻找我自己。比如我对自己的衣着品位毫无信心。我总是会模仿我崇拜的那些人,模仿他们的穿着。一种下意识的条件反射,从外形去模仿我所羡慕的那些人,从小我就是这么做的。模仿我的好朋友,模仿他们的姿势、口头禅和发型,能让我对自己的感觉好一点。”

你给别人留下的形象是什么样

自尊较低 自尊较高

感觉很难认识自己 对自己的认知很清楚

用比较中性的方式谈论自己 用很肯定的明确的方式谈论自己

用模糊不定的方式描述自己 用积极的方式描述自己

对于自己的说法有时候前后矛盾 对自己的说法前后基本一致

对自己的评判不稳定 对自己的评判比价稳定

对自己的评判有时候取决于环境和谈话对象 对自己的评判不收环境和谈话对象影响

缺点:

形象模糊不定 优点:

形象鲜明稳定

优点:

根据谈话对象选择措辞 缺点:

太多肯定和简化,

有可能招致某些谈话对象的不喜欢

为什么自尊较低的人如此谨慎?

对这个问题可以提出多个假设。其一(我们之后会再谈到),自尊较低的人对自己的认知不足,他们坚信解决问题的正确答案不在他们自己身上而在别人身上,所以他们花更多的

时间观察别人,然后照搬在自己身上,而不是思索自己的能力。

其二,自尊较低的人比其他人更加害怕社会舆论的评判,所以他们在必须评论自己的时候会更加谨慎小心,会采用比较中性的词。另外,也是因为这个原因,他们会更加小心避免自己出错或给别人留下错误的印象。这种完美主义使他们过分地强调婉转和怀疑。

介绍自己的方式

注意教育和文化的参数

自我介绍的方式不仅仅取决于一个人的自尊,还取决于他所处的社会阶层以及国家文化所赞许的主流模式,尽管现在这些都已经开始趋于同一。

英国人倾向于低调,他们一直以来批评美国人的夸大其词,而美国人认为英国人虚伪。在美国洛杉矶跟人大谈自己的成功故事是很自然的事情,而在英国伦敦就会被人认为是没有教养。

今天,反过来,当我们去美国参加国际会议时,会经常惊讶地看到一些世界知名的美国研究人员用幽默而谦虚的方式介绍他们自己的成果。

在法国,不同的地区和不同的社会阶层有不同的教育模式,有一种“良好的教育模式”强调尽量避免谈论自己,更不要谈论自己的成功,终极目标是与谈话对象(双方均遵循同样的规则)互相比谁更谦逊。同样,夸夸其谈会让斯特拉斯堡人反感,而同样的做法在马赛的

一些酒吧里被所有人默许为一种社交游戏。

因为最重要的因素并不是对自我的认知,而是对于自我所持有的信念。自尊水平越高,越觉得自己很了解自己,这种感觉越会对别人产生影响。

对于自尊较低的人来说,谨慎和自我认知上的犹疑不定在某些特定的情况下可以成为优点,同理,自尊较高的人所表现出来的笃定也不一定适合于所有结交的对象和所有社会阶层。

然而,现代社会确实并不偏爱细腻,自尊较低无疑对于达到某些目的来说是一种缺陷。

大千世界无奇不有…………

把你自己想象成记者、猎头公司顾问或是心理医生。你和两个人进行深入的交谈。第一个人迅速地回答你关于他个人的问题,用积极的词汇描述自己,用明确的态度肯定自己的能力,在访谈当中说话前后一致。第二个人则回答问题极为缓慢,用中性而不是积极的词来描述自己,不明确表态对自己的评价,有时候前言不搭后语。很可能,第一个人给你的感觉比第二个人更加自信——你有理由怀疑第二个人的自尊水平较低。不过,第二个人介绍自己的方式也可能更符合你的需要,假如你更注重对方的质疑能力以及细腻的表述能力的话。

谁能帮我了解我是谁?

有个病人第一次来我们诊所咨询时如此解释他为什么来找我们:“我在寻找我自己。”他确实存在比较严重的自尊问题。自尊较低的人往往会意识到他们对自己的认识比较模糊,这种疑虑促使他们自愿进行心理治疗。给失业者(我们可以想象,失业者在自尊方面受到很大打击)做能力分析有时候可以起到心理治疗的作用。一个专门负责为已解雇的前职员安排工作的人承认:“我们的工作很大一部分是让他们重拾信心,因为失业这件事一般会对他们心目中的自我形象造成巨大打击。帮助他们发现自己拥有新的竞争力,并且相信他们本身已有的能力,使他们不过分怀疑自己…………”

我是谁?我的未来会是怎样?

“你非常需要被爱,被人崇拜。你常常过度自我批评。有时候你会非常怀疑自己。你知道自己有很强的能力,而你没有好好利用。”

你认为上面这段话说得对不对呢?

说这话的人可以说看得很准。大部分人认为这种用套话来骗人的描述是准确的。有人做过一个实验,通过在报纸上发布的星座分析小广告,给150个人发出星座性格分析,其中130个人声称非常满意,觉得说的就是他们自己,而实际上给每一个人的星座性格分析都是一模一样的。一个人越是怀疑自己,越难以了解自己,也就是说一个人的自尊越低,越容易上那些星座、占卜等骗人的把戏的当,越容易相信那些鬼话。那些星座专家和占卜师于是趁机发财…………

自尊较低的人对自己的怀疑也会被星相学或手相学等类似的骗术以更加具有争议的方式利用。对自我的疑问自古就有,这种对理解和把握自己“真正的人格”的渴望可以在很大程度上解释几百年来星相学为何经久不衰、持续流行。我们可以认为他们的客户主要是那些怀疑自己、自尊较低的人。对自己的笃定和对未来的安全感就这样被巧妙地过滤掉了。如果没有羞怯的人,就不会有婚姻介绍所;没有受迫害妄想症的人,就不会有私家侦探。如果全世界的人都奇迹般地了解了自尊的秘密,所有的星相学家、通灵者和占卜师就都会破产。

面对成功,你如何反应?

压力与成功

很早以前我们就知道,某些幸福的事情会给人很大压力。有一个很出名的问卷调查了生活中最让人手足无措的大事,包括结婚、升职、生子等。矛盾吗?不。让我们再看一下“压

力”的定义,“压力”是一个人在必须适应处境的突然改变而产生的心理应激状态。这种面对巨大的变化时失控的感觉可以解释我们在自尊较高和自尊较低的人身上看到的不同反应。自尊较高的人习惯于把控处境,他们更愿意把有利于自己的事件掌控在自己手中。“如果我赢了彩票,是因为我买了彩票,选对了数字!”后者则更倾向于认为是命运的安排,而命运有可能在下一次机会来临时捉弄他们。这也是为什么一位37岁的行政管理干部说:“折磨我的是责任。我做事非常勤劳细心,所以不断得到升职机会,但每次升职都让我特别紧张。一提升职,我就想到更多的责任、更多的工作。而且,我马上会问自己能否达到他们的期望,会不会让他们失望?会不会暴露自己的不足?到目前为止一切顺利,可万一哪天不走运了呢?”

幸福焦虑感

我们惊诧地看到,有些病人会有“幸福焦虑感”这样的心理问题,就是说他们难以享受自己成功的喜悦和品味快意的时刻。他们常常看到快乐时刻终将过去,好景不长,或者认为接下来将遭受挫折、困难等。过度意识幸福的不长久,证明他们在内心深处质疑自己应对生活中各种意外的能力,他们把生活看成一系列无止境的考验,他们不让自己过于开心的目的是为了避免日后感觉过度不幸。有点像老农夫爱在极其晴朗的天气里说:“好日子终究要还的…………”

假冒者综合征

假冒者综合征这种心理问题常被精神治疗师们碰到,往往出现在那些在自己的领域很成功、被人委以重任、受人信任却怀疑自己的人身上。显然,他们不会把内心的担忧告诉别人,也不会表现出来。“我真的配得上这个职位吗?”他们不断地问自己。他们害怕犯错,怕让所有人知道他们不配。他们经常问自己是不是鸠占鹊巢。一般来说,这些人的自尊水平跟他们的能力发展水平不相匹配。尽管他们已经是专家,却还总是把自己看成是初出茅庐的新手。

这种综合征会对自尊较高的人造成短暂影响:比如说当他们很快平步青云,跳槽到另一个公司开始承担更大的责任的时候。我们的一个病人雅克就是如此。他在出版领域工作,是某出版社高管。该出版社的竞争对手以高薪来挖他的时候,他觉得对方对自己有极高的期待,跟承诺他的高薪成正比,他因此陷入了以前从未经历过的失眠和焦虑之中。

这种综合征也可能在自尊较低的人身上长期存在。尽管他们能力很强,但他们总是想,“我看不出来他们觉得我好在哪里”,因此压力重重,最主要的是他们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始终有一种焦虑,焦虑自己的表现。于是,这些表面上看起来毫无问题、物质方面非常成功的人却陷入抑郁。

为什么如此尴尬?

赞美一个自尊较低的人,比如腼腆的人,他会表现出某种程度的尴尬:腼腆的人常在“肯定自己”的集体治疗中练习“如何更好地与人沟通”这一心理治疗师所熟知的心理障碍。

我们发现,他们当中大部分人都因不知如何回应别人的赞扬而感到尴尬,有时候甚至会因此冲对方发火。通过观察,我们可以总结出这些人在应对别人的赞美时采取的一系列策略。

自尊较低者回应赞美的艺术

策略 标准回答

尽量弱化自己的作用 不,不是我的功劳

扩大化 无论是谁在我这个职位上

都能做出这样的成绩

用赞美来回答赞美 你也干得很不错

贬低自己的成绩 真的不算什么

对自尊较高的人来说,事情就很简单。成功和赞美与他们的自我观是一致的,对他们来说赞美不过是一种肯定,完全可以坦然地接受,只要当事人根据身处的社会文化规范来进行回应即可。与欧洲人相比,北美人对赞美的回应更加游刃有余。在欧洲,谦虚被看作社交场合上的一大美德。而对亚洲人而言,赞美有时候几近失礼。某个朋友曾经告诉我们这样一个故事:他有一次去中国旅行,给他们旅行团做翻译的那名年轻女孩很漂亮,他想献献殷勤。谁料他刚刚开口称赞对方的美貌,这个女孩似乎非常不解,然后生气了,对他说的每句话都回应一句:“夸大其词!夸大其词!”

为什么如此尴尬?自尊较低的人面对成功和相应的社会效应会非常不自在,因为这使他们陷入了两难:所谓认知不协调。也就是说,他们觉察到自己自我观(有限或负面的看法)

和他们获得的成功或赞扬互相矛盾。这也是为什么自尊心较低的人会马上去想成功之后的事情,因为他们要保证和信守他们的承诺。换句话说,他们从情感上是喜欢成功的,因为感觉比较好,但在心理上是害怕成功的,因为成功与他们的自我观相矛盾,导致他们处在一种必须达到别人的期望的境地。

面对成功,你是什么反应?

自尊较低者 自尊较高者

喜欢成功 喜欢成功

成功会影响他们的自我观 成功肯定他们的自我观

喜忧参半 只有喜没有忧

担心之后不能达到别人的期望,

不能保持成功 很少担心不能保持成功这个问题

缺点:喜悦心情受到破坏(幸福焦虑感),成功对其自尊的提高没有帮助 缺点:依赖奖励

优点:谦虚低调 优点:动机加强,成功有益于自尊的提升

生活的动力和自尊

我们已经谈到了对自尊水平的几个影响。当然,在日常生活中差别更为细微,并不像表格里那样截然不同。这些表格中的内容是基于实验心理学研究的结果,高自尊与低自尊人群之间的区别因此非常明显。

我们知道,同一个人的自尊也会有变化,一个低自尊的人会在某些条件有利的情况下表现出高自尊的行为特征,但是在遭遇失败之后又恢复低自尊的态度。这就是平时所说的“被胜利冲昏了头脑”。在顺风顺水时,有些人会特别自信,变得连身边亲近的人都认不出来。我们还知道,自尊可以分成几个部分,尽管一个人的总体自尊水平较低,但他可以在某个领域有较高的自尊。所以他的反应取决于他所处的领域。

自尊与人生抉择

自尊较低者 自尊较高者

害怕失败 希望成功

与水平低于自己的人比,以求安慰 与水平高于自己的人比,为了帮助自

己进步

不愿冒险 喜欢冒险

当目标达到就止步不前 不断突破自己的极限

习惯于躲在经验的背后,感到安全 新的经验会让他们感到兴奋

宁愿在各个方面处于中等水平而没

有缺陷 喜欢在他们擅长的领域脱颖而出,

能够接受自己在其他领域没那么出色

缺点:自我设限,进步缓慢,凡事从

失败的角度来考虑 优点:自我提升,进步迅速,凡事从

成功的角度来考虑

优点:谨慎,自制 缺点:冒险,分散

然而,我们所研究的这些不同之处在日常生活中还是会对一个人总体的自尊水平产生持久的影响。一个人总体的自尊水平会极大地影响他的人生选择以及他的生活方式。我们可以看到,高自尊的人寻求个人发展,对风险的接受程度高,而低自尊的人选择自我保护和避免风险的策略。换句话说,自尊高的人想要成功而自尊低的人害怕失败。

很明显,这两种策略从长远来看会产生不同的结果。高自尊会促使人探索更多不同的环境,对自己的信念比较强,因此能在经过若干失败和挫折之后更好地找到“自己的道路”。同时,低自尊会使人限制自己,守在他觉得安全的范围内,最大程度上降低失败的风险。自尊较高的人达到目标之后会追求超越自己,而自尊较低的人会选择止步不前。前者认为“不入虎穴,焉得虎子”,后者则认为“一鸟在手,胜过二鸟在林”。

为了避免对自己的评判过于极端,请在自我评判的时候不要这么想:“我这么做事,因为我是一个高自尊的人(或是一个低自尊的人)”,而应该对自己说:“我如此行事是因为我过去的经历使我的自尊水平提升(或降低)了”。

第4页 :第三章 你看不起自己吗?

第三章你看不起自己吗?

高自尊的弊端

从自信到自满

阿赞库尔(Azincourt,法国北部的一个市镇),1415年10月25日。因急于打败侵略者,法王查理六世军中的贵族派出重装骑兵,在最为不利的情况下与英国长弓手交锋:面朝太阳,战场狭长且泥泞。英国人根本不敢相信他们的眼睛:法国人在齐大腿深的烂泥里极为艰难地前进。当两军对阵时,法国士兵已经上气不接下气。最终,轻装上阵的英国长弓手占了上风,如同打铁一般狠狠出击,法国士兵成片成片地倒下。法国贵族中战斗力最强的代表就是皇家军队中的骑兵。他们无疑有着较高的自尊水平,但这没能阻止他们最后陷入绝境,并把自己的国家拖入失败的泥沼。更不要提比之早70年在克雷西(Crécy,指英法百年战争中的克雷西会战)也发生过类似的情况,同样毫无准备的进攻导致了同样惨烈的失败和伤亡。这样的剧情在法国历史上多次上演,后来还有军事学院打鸡血似的鼓吹“不惜一切代价进攻”,1914年秋天,这一信条致使一代法国年轻人在德国的机枪下送命。

太过自负的企业

经济领域也不例外,“自负的企业 ”成为了盲目的精英主义、领袖自信和技术自满的牺牲品。像20世纪60年代的可口可乐、70年代的IBM和捷豹这样的巨头就因为过于自负而差点一败涂地。自尊水平过高导致他们不再关注客户的需求,面对比他们规模小但具有无限活力的竞争对手时缺乏警惕。

过高的自尊可能会降低处在竞争中的个体的警惕性,从而给自身带来危险,在战场上也是如此。因为他们蔑视对手,或是没有考虑自尊较低的人提供的建议,面对现实的时候他们

遭遇了失败。这也是拉封丹的寓言故事《龟兔赛跑 》里的教训。过于骄傲的兔子输给了速度明显慢得多但不断坚持努力的乌龟。这种现象在运动比赛中很常见。你们也许记得巴西选手罗马里奥在1998年7月的世界杯赛决赛之前对l'Equipe杂志说:“法国队很可能会输三球。”我们都知道后来的结果—三比零,获得冠军的是没有傲慢明星球员的法国队。

总的来说,较高的自尊更会使人忽视某些重要的信息。我们知道,自尊水平高的人更能承受失败,因为他们往往会把失败归咎于外因,也就是说归咎于非自身因素。但是,对一切问题都如此处理,从不怀疑自己,会令他们有时无法找到问题的根源。就像很多有权势的人喜欢被人阿谀奉承,令他们失去了面对现实的机会。

从执着到固执:为了不丢面子

前文已经指出,高自尊的人有时候会比别人更坚持,即使他们的努力并不能带来相应的成果,即使别人努力劝阻。有两个前提:其一,他们对这一目标全心投入(他们并不会为自己不看重的目标而努力)。其二,他们认为存在解决办法。

在军事史上这种情况不胜枚举。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1917年春,尼维尔(Nivelle)将军(法国炮兵军官)制定了进攻德军的作战计划,认为可以取得决定性胜利(最高指挥部担心前来增援、即将抵达的美国军队“会抢走胜利的果实”,又害怕俄罗斯军队停止作战的话会让德军有喘息之机),可是在定下的作战日期前不久,普鲁士将军鲁登道夫(Ludendorf)在战场上大大增强了防御,尼维尔却仍然坚持他的计划。第一晚预定前进十公里,结果法军只前进了五百米,数千人阵亡。从一开始,原本以为可大破敌军的施奈德坦克因为太重太慢太不经折腾,根本派不上用场。上级的警告、政客们的忧虑,尼维尔都充耳不闻。他对自己过于自信,始终坚持自己的想法。两周时间,法军阵亡147000人,导致法军120个师中有68个师发生暴动,尼维尔最终被免职。

高自尊导致的固执己见在日常生活中也能看到。当一个人对自己的能力过于自信,他会固执地冒险走一条风险极高的路,32岁的布卢姆明显属于高自尊水平的人。他说:

“我一直觉得自己的人生一帆风顺。我父母很好,给我很多自由。我天生性情温和,姐妹都崇拜我。在学校我有很多朋友,呼风唤雨,尽管我的学习成绩很一般。为了能好好睡觉,我只考个及格就行。我觉得青少年时期过得非常愉快。女孩子都喜欢我,一天到晚就是玩,搞体育运动。光靠陪伴那些帆船运动员、冬天教人滑雪和倒卖二手跑车就能赚钱。必须承认,我有时候也会跟父母要钱,他们为了我愿意付出一切。事业方面我没什么野心,我想先好好享受青春,然后再说。不管怎么样,我觉得我应该能在很多领域取得成功。

“说起来,是我娶的那个女孩促使我安定下来,就像别人说的那样。然后我想到了在海滨浴场开一家冲浪帆船用品商店。我对这行很了解,这样还能保持我喜欢的生活方式。我父亲是经商的,他劝我放弃这个想法,先去实习,学点会计,再找一个有经验的合伙人。可是我不顾一切地开了店,因为我一直做什么都能成功,无论是做生意还是追求女孩子。我对自己非常有信心,而且我觉得自己懂技术,生意一定会很红火。结果并非如此。生意不好,我却没有及时收手,又说服了几个朋友和银行,让他们相信生意不错,从他们那儿借了一些钱,然后又买了更高级的装备,结果还是没能转亏为盈。总之,我花了两年时间一头扎进里面,最后倒闭。现在我在辛辛苦苦地赚钱还债。

“其实这是我人生的第一次失败,是个打击。但从某个意义上来说,也是个好的教训。我以前总认为自己是超人,从长远来看这种态度风险很大。”

自尊与冒险

自尊高的人很可能比别人活得更快乐,但这种快乐的生活也许非常短暂。实际上,冒险行为往往与高自尊相关。许多研究表明,一些自尊高的人会开摩托、酒驾、超速被罚。对从事危险运动的人研究还不多,但是我们可以推测这些人愿意冒险也是一种高自尊水平的表现。

当高自尊变成一宗罪

谦虚是自愿降低自己的自尊水平,被很多宗教视为美德。骄傲这种高自尊的表现则被看作一种罪恶,使人远离上帝和同类。基督教的七宗罪以骄傲为首,不过我们可以看到,其他罪恶也跟骄傲有关。

七宗罪与高自尊的关系

骄傲 我比别人更有价值

嫉妒 我应该比别人拥有更多

愤怒 在任何情况下我都值得别人关注和肯定

懒惰 我不需要努力

贪婪 我不需要努力

暴食 我值得拥有最好的

好色 我有权利用别人来满足我的个人欲望

不过对于骄傲的批评并不仅限于宗教信徒,很多伦理学家和哲学家都曾对骄傲进行过批判。拉罗什富科(La Rochefoucauld,法国公爵、伦理学家、作家)就曾用很长的篇幅极为清醒地探讨“自恋”的问题。

拉罗什富科身经数战,包括参与投石党叛乱,在路易十四的王宫里又享受了荣华富贵。这位公爵退出政坛后开始写作,1665年《道德箴言录 》甫一发表便大获成功。然而,拉罗什富科对人的本性看法并不乐观,他认为人的所有行为,即使是表面看起来非常高尚的行为,都是出于自爱。他说的自爱是指人对自己的爱。拉罗什富科早在弗洛伊德之前300年便强调人潜意识里的欲望非常重要,并指出人往往想隐藏自己潜意识里的这些欲望。太阳王王宫里的特殊经历无疑让这位伟大的伦理学家有机会观察众多高自尊型的重要人物。圣西蒙(SaintSimon,法国政治家、作家)在他的《回忆录 》里写到,谢弗勒兹 (Chevreuse)公爵和他有一天去拉罗什富科家,看到非同寻常的一幕,令两人目瞪口呆:这位主人竟然在和一名仆人下棋!

拉罗什富科,自尊心理学的先驱

以下节选自《警句与道德箴言》:

“美德走不了多远,如果虚荣心不与它做伴的话。”

“不管别人把我们夸得如何好,我们心里早就那么认为了。”

“我们对自身善恶的感觉与我们的自爱程度有关。”

“如果我们自己毫不自负,就不会抱怨别人自负。”

“如果人们从不互相恭维,真是毫无乐趣可言。”

“如果说虚荣心没有完全颠覆一切美德,它至少动摇了它们的根基。”

作为治疗师,我们应该帮助病人提升不足的自尊心,但是高自尊和低自尊分别有其优点,很难绝对地评判哪个更好。实际上,社会阶层才是决定性因素:也许最重要的是拥有与你身边的人价值观相符的自尊水平。如果你梦想成为媒体老大或极限探险家,最好拥有高的自尊水平。如果你的理想是做社群服务团队中受欢迎的一分子,一般水平的自尊可能对你更有益处。

第5页 :第五章 自尊从哪里来?

第二部分:理解自尊

第五章 自尊从哪里来?

自尊成长的第一步

一个孩子从什么时候开始有自尊?一个被父母千呼万唤始出来的新生儿就已经有了比没那么受宠的婴儿更高的自尊了吗?也许父母带着微笑和关怀的脸庞经常出现在婴儿眼前会对他未来自尊的形成起到很大作用,但是到目前为止,研究人员并不敢断言婴儿在意识尚待形成的早期阶段就有了自尊。

自尊的起源其实与自我意识的起源相关。我们在前文中已经看到,自我意识是自尊的一大组成部分。儿童大约在八岁左右开始具有一种整体的自我心理意识,可以用科学的方法进行测量和评估。他们此时能通过各种不同的特点来描述自己是谁,包括外貌、性格,能描述自己的情绪状态, 觉察到自己的不变之处,能理解经过各种不同的年龄阶段之后,自己还是原来那个自己。他们慢慢对自己有了意识,而他们看待自己的眼光构成了日后他们自尊的基础。

其实,对儿童的观察表明,这一切在八岁之前已开始形成,只是在八岁之前很难用科学的方法评估。虽然对婴幼儿的自尊研究还不多,但他们的自尊对父母来说却是一个真实存在

的事实,请看以下观察。

讨妈妈欢心

九个月的塞莱斯特已经懂得如何拍击圣诞礼物来弄出声响。当她看到妈妈被声响逗笑之后,一边盯着妈妈一边又拍击了几次,每次都咯咯大笑。她母亲说:“她为自己感到得意。”

这种得意是否就是一种自尊的表现?她对自己的意识可能还没有到这种程度。但是,当我们就这个现象询问她的妈妈时,她回答说:“孩子的自我意识?他们那么小的时候没有自尊!那算不得他们的自尊。那种自尊主要取决于我对他们的重视。”

事实上,说到自尊,必要的前提是不完全依赖父母,拥有一定的个人自主。

小孩子的成功

路易斯三岁,有生以来第一次在旋转木马上赢了奖,之前她一直眼馋地看着年纪比她大的孩子玩旋转木马。起初她没有参与竞争,后来试了一下没成功。现在她终于成功了。她骄傲地环顾四周,望着她的父母、姐姐还有围观的人。收到了自己赢得的奖券,她不愿意兑奖,而是把它留了下来作纪念。从旋转木马上下来,姐姐和朋友的目光焦点集中在她身上,她就像是一个刚刚射门成功的足球运动员。这一下,她的自尊提升了。当天下午她的行为有了一些变化。路易斯显得比平时安静,不那么黏着父母,跟其他的孩子在一起显得更大胆主动。

孩子取得的成功对他的自尊有促进作用,按照作用的大小还可以分成几个等级:在家里拼图成功令他感到满足,但这种满足感比不上在外面玩耍时成功(从高高的滑梯上滑下来)那么强烈,当然最令他满足的是在竞争游戏中获得胜利,比如在赛跑或是桌上游戏中取得胜利。

取得一个属于自己的地

从三四岁开始,孩子就很关心自己是否被别人接纳。这与自尊之间的关系非常密切。玛丽昂两到三岁的时候常常问自己的卷发是否漂亮(她是幼儿园里唯一一个长着卷发的孩子),而且经常向父母提出这个问题。三岁时,她有时候晚上会哭闹,因为她觉得朋友们不那么喜欢自己。三岁到四岁时,当她的父母和妹妹对她穿衣的方式还漠不关心的时候,她就已经开始早上在自己的衣橱前一边花时间挑选衣服,一边解释说:“丽丽说她今天会穿漂亮的裙子,今天我也要穿得漂漂亮亮的。”

让别人看重自己

孩子想让别人看重自己的努力也是很早就已经开始了。六岁到八岁之间的孩子可能会比较各自的父母。“我妈妈比你妈妈漂亮。”“我爸爸是消防员。”再晚一点,八岁到十二岁时,对自己身世的幻想是常出现的。“我的父母并不是我的亲生父母。我其实是某某人的女儿…………”——某某人是个有名的大人物。

但他们也可能遇到自尊的难题。例如,有些孩子会因为自己的父母而产生一些心理障碍。一般来说这没有太大的负面影响。一个大家庭的母亲告诉我们说,在她看来,孩子开始进入青春期的第一个标志是他们开始因为母亲而感到“羞耻”。他们会要求她不要跟他们走得太近,不要送他们到学校门口或者不要在他们的同学面前亲吻他们。但是,这种抗拒主要是对父母角色的抗拒,而不是对父母本人的抗拒。如果父母不幸真的具有令其边缘化的特征,情况就会变得更加令人痛苦。一个病人告诉我们,她曾经因为自己的母亲患有髋部疾病走路一瘸一拐而为母亲感到羞耻,后来为此怀有负罪感。母亲去世以后她曾经陷入严重的抑郁,深深自责,怨自己没有好好对待自己的母亲,母亲当时的身体状况本就够令母亲痛苦不堪的了。

为自己的出身感到羞耻

很多作家曾说,在自己的童年记忆里,他们曾经对自己的出身感到深深的羞耻。比如约翰·方特在Le Vin de la jeunésse 里写道:

“黑暗中,我摸索着来到了母亲的房间。父亲睡在她身旁。为了不吵醒他,我轻轻地摇醒母亲,低声问道:‘你确定爸爸不是在阿根廷出生的?’

“‘不是,他是在意大利出生的。’

“我回到自己的房间睡下,心神不宁,厌恶顿生。

“我开始相信我的祖母是个土到无可救药的意大利人,一个双手交叉搭在肚子上走来走去的贪吃的矮个子农妇,一个喜欢小男孩的头脑简单的老妇人。她来到我的房间,想跟我的朋友们聊几句。她用土得掉渣的口音说着英语,把每个元音拖得老长老长,像在地上滚动的铁环。总之,她凑近我的一个朋友身边,老眼昏花,笑嘻嘻地问:‘你想去女子修道院吗?’我咬牙切齿。Mannaggia(该死)!全毁了,这下他们都知道我是意大利人了。”

有的小孩子则会说谎成性,编造各种想象出来的故事,把自己说成一个有地位的角色,或者声称自己知道一些很大的秘密,就为了让听众看得起他们。尽管喜欢编故事的孩子并不一定真是谎话连篇的骗子,但最后或多或少都会相信自己编造的故事,也就是自己骗自己。建筑师帕斯卡尔说到他16岁的教子时给了我们一个很好的例子:

“我很喜欢这个孩子,但他有时候也让我觉得可怜。他总喜欢添油加醋。他的父母和我在祖宅度暑假,所有亲戚的孩子都在。他一定是在那儿感觉不自在,也许是因为他的学习成绩比别人差。他觉得非得给自己贴点金,所以开始说自己坐飞机的时候遇见了某位电影明星,还跟她聊了很久,宣称自己是柔道黑带,然后说自己认识很多人,要开一个IT公司。

“大家听着都很尴尬,因为明显看得出来他在撒谎。出于好心,没人去拆穿他。有一天晚上他变本加厉地编造故事,显得极其可笑,弄得非常难堪。我想跟他单独谈一谈,但我明白他没有办法承认自己说谎,为了不丢脸,也因为他自己已经有点相信自己编出来的故事,他非常希望那些故事是真的。说到底,他是个可怜的孩子。但这一切并不能帮他从阴影中走出来。其实他有优点,可以好好加以利用。但他好像看不到自己的优点,或者是不相信自己有优点。”

课外活动,无情的世界

成年人的记性不好。跟很多成年人以为的相反,小时候的课外活动更像是美剧《达拉斯》(Dallas)或者是《豪门恩怨》(Dynasty)一般充满钩心斗角,而不是《草原上的小房子》(LaPetite Maison dans La prairie)那样无忧无虑。矛盾冲突、拉帮结派、嫉妒、排斥、羞辱,这些都是每个小学生日常生活的一部分,其实跟社会竞争和攀比一样残酷无情。

这些事件对一个人自尊的影响超乎父母们的想象。自尊脆弱的病人在心理治疗过程中会很容易回想起当年这种非常残酷、令人感到羞辱的回忆,当然,这是一种后知后觉。来听一听40岁的社会工作助理玛丽·克莱尔的诉说:

“我七八岁的时候就已经去看心理医生,就是因为我在学校碰到了各种问题。我不太喜欢那个环境。我很清楚地记得,每次开学,一群群的学生蜂拥而至,看得我害怕极了。我把他们分成两类:比我高大强壮的,比我更受欢迎的。过了一段时间之后,我发现有第三类,我自己就属于这类:可以被牺牲和被孤立的人。

“尽管我学习成绩不错(我不想得罪老师),但我并不能安心。作为弱小的好学生,我被他们归类为‘戴眼镜的乖宝宝’,并因此被捉弄。我自己有严重的心理障碍,我觉得自己毫无用处,也不受人喜欢。我甚至认为其他人并没有完全意识到我是多么的无能。我总是做噩梦,梦见所有人都在追打我,朝我吐口水。每个星期天的晚上,一想到第二天要上课,我就会觉得身上某个地方不舒服。

“但是,当然,我不敢将这一切告诉我的父母。我担心他们不能理解我。他们在我看来也不是很聪明,我有点替他们感到难为情,觉得他们也很脆弱。”

学龄儿童会非常认真地相互攀比,不是所有人都会觉察到这一点。如果你问他们,大部分孩子都能具体地把同学分成不同的类别:长得好不好看,受不受欢迎,学习成绩好不好等等,还能总结自己在其中的排名并得出难以反驳的结论:“亚利桑德拉比我长得漂亮,所以老师更喜欢她。” (露西,五岁)“亚德里安偷了我的玩具,我哭了,可他是最壮的,所以他没有把玩具还给我。”(凯撒,三岁)

以对自然界的严格观察结果为基础,研究人员总结了24个月至36个月的孩子的社会行为特征:

“领袖们 ”采用各种“笼络人心 ”的行为,包括送其他孩子东西或邀请他们参加自己的游戏,他们会在小伙伴们发生冲突时进行干预,扮演调解者的角色,同时在获取某件东西的时候表现出支配权。

“具有攻击性的支配者”,较少采用笼络人心的行为,主要采取进攻。

“被支配的胆小者 ”,避免竞争和冲突, 常常选择退避,但同时也会采取笼络人心的行为。

“具有攻击性的被支配者”,会参与竞争,屡战屡败,通常采取进攻。

这些行为特征,尤其是支配和顺从的行为,从18个月开始越来越稳定。

我们可以很容易地想象(尽管就我们所知,还未曾有过这方面的研究)这些行为与自尊水平之间的关联。领导型的孩子会有更多的机会受到肯定。他们在情感方面没有那么脆弱,可能符合稳定型高自尊的特点。“具有攻击性的支配者”类型的孩子则更符合不稳定型高自尊的特点,会更迅速地觉察自己的领导地位受到威胁,为了保卫自己的领导地位而做出更激烈的反应,而其整体理性控制能力稍差。

长子和幼子的困扰

小妹妹出生之后,三岁杰琳的种种古怪举动让她的父母非常担心。有一天他们发现她独自坐在楼梯上,嘴里轻轻念着:“妈妈,妈妈,你爱我吗?”妹妹出生之后她还会故意做出一些蠢事惹父母生气,像婴儿一样说话,在床上尿尿。妈妈说:“她贬低自己,故意把事情搞砸。”爸爸说:“她伤害自己。”此时她的自尊状态实在不佳。

分享父母是件难事

弟弟或妹妹的出生总是对长子的自尊造成打击。长子往往害怕失去自己在父母心目中唯一受宠者的地位。不同心理特点的孩子,其表现形式也会不同:公开反对、行为倒退、寻求关注,等等。在所有情况下,这表明孩子深深地怀疑父母对他的爱。他会想:“他们是不是更喜欢另一个孩子?他们真的能将爱平分给我们吗?”由此,孩子会怀疑自己:“我到底做错了什么,他们要这样惩罚我,抱着一个不认识的家伙?他们有了我还不够吗?为什么带来另一个孩子?”

一旦第三个孩子出世,第二个孩子也会一样难过,经历同样的地位变化:他成了中间那个孩子。长子此时已经度过了最难的时期,小弟弟的到来对他来说有可能是件好事,因为他作为大哥哥的权威这下翻倍了。

划定自己的势力范围

自尊与长幼次序

长子和独生子似乎比其他孩子更容易在学业上取得好成绩:在学校成绩更好,智力测试结果更佳,被好学校录取的几率也更高。是因为他们的自尊水平更高吗?这种说法不仅太过简单化,也太不公平。实际上,长子并非事事一帆风顺。他们在社会上的压力更大,而且受欢迎程度低于幼子。不同于长子,幼子的自尊以社会关系为中心,而长子的自尊以能力表现为中心。如何解释这种现象?可以用势力范围来解释。为了达到父母的期望,长子把自尊投入到成功和表现上,因为好学生的位置已经被长子占据,幼子于是选择投入到人际关系上。

劝退的艺术

五岁的克莱芒斯和三岁的奥德在家里客厅的黑板上画画。奥德笨拙地画了一个小人,水平不差,跟她姐姐克莱芒斯三岁时候画的一样好。克莱芒斯看到妹妹的画之后大叫:“你画的小人太差了!画得不好!”不一会儿,奥德离开黑板玩别的去了,那个上午她再也不肯画画。

写字的时候同样的情况再次上演。奥德每次试着写字总是被姐姐打断,然后放弃,因为克莱芒斯不遗余力地打击她,阻碍她继续努力。不可避免的结果是:奥德不像姐姐那么喜欢学习和课本,很快就觉得自己不行,因此倾向于较少投入学习。是她一开始就不像姐姐那么有天分吗?

我们常常看到长子会明里暗里劝阻幼子进入他们擅长的领域,以毁灭性的打击为威胁。克莱芒斯擅长学习,所以她不停地在这个领域批评和打击她妹妹,以保持自己的领先地位。相反,她很轻易地把体育运动这个领域让给了妹妹。跟他们同一楼的邻居家里,情况刚好倒过来。长子奥克塔夫有诵读困难,把学习这个地盘让给了自己的弟弟,但小心翼翼地保护着自己在运动方面的优势。这两家的案例让人想到赛车,赛车手必须通过后视镜不断观察紧跟在身后的其他赛车。长子则不得不一直盯着弟弟,因此长子一般比幼子焦虑。

长子的压力

这种焦虑说明,长幼次序不仅影响自尊水平,还影响自尊的稳定性。对于长子而言,他的自尊首先会得到极大滋养,因为父母会为他付出更多的时间,给他拍更多的照片,后来的孩子不会享受到这些。其次,父母的情感滋养注定要被分享:不管父母怎么说爱是无限的,但父母养育子女的时间是有限的。因此长子会有一种威胁感,更加明确地认识到自己享受到的好处可能会失去,所以他的自尊没那么稳定。

对于幼子而言,情况正好相反,从他出生的那一刻起,他从父母那里得到的爱就已经是与哥哥姐姐分享的,所以他在心理上没有那么明显的有失去的威胁(除非又有弟弟出生)。另一方面,他会自动转向另一种给自尊带来滋养的人际关系:同辈的赞同与重视。长子不那么需要同辈的赞同与重视,因为他已经拥有了父母的赞同与重视。出生后的威胁感没那么强,提升自我价值的途径更多样化,因此幼子的自尊更加稳定。

长幼次序与自尊

长子 幼子

自尊水平稍高 自尊水平稍低

自尊相对不稳定 自尊相对更稳定

自尊主要来源于父母和

权威人物的滋养 自尊的滋养来源多样化

(同辈和家庭之外的关系)

学业表现相对更佳 情绪状态更佳

自尊主要投入在父母所期望的领域 自尊主要投入在不同于

父母期望的领域

更正统 更反叛

反叛精神

上面提到的两个小女孩克莱芒斯和奥德去他们的祖父母家度假。她们在那儿找到了克莱芒斯出生以来祖父母给她买的所有玩具。很快两人之间便爆发了冲突:每当妹妹靠近一件玩具,克莱芒斯便冲过去抢走。她对妹妹说:“这个玩具是爷爷和奶奶给我买的,不是给你买的。所以这是我的玩具,你不能拿。”实际上,她有更多玩具纯粹是因为她比妹妹先出生。但妹妹会怎么想呢?她会接受这个让她委屈地处于劣势的既成事实吗?还是会反抗这种现状?后者似乎才符合她的利益。而且她也马上就这么干了。她攻击姐姐,引得祖父母出面干涉,然后平均分配玩具。

美国研究员弗兰克·萨洛韦进行了多年的研究,比较孩子的长幼次序和他们的个人命运之间的关系。他的研究似乎表明,长子往往更为保守而幼子更为反叛。这在科学界尤为明

显。历史上28项重要的科学革命中有23项是由身为幼子的科学家引领的。一般来说,长子更倾向于维护已有的理论。比如,法国是当年反对达尔文革命性的物种演化理论的最后几个

顽固的堡垒之一,而萨洛韦指出,19世纪时,法国的出生率下降比其他欧洲国家出现得更早。因此,他所调查的法国学者平均只有1.1个兄弟或姐妹,而其他国家的学者平均有2.8个兄弟或姐妹。在政界,伟大的革命家(丹东、列宁、卡斯特罗等)多为幼子,是长子革命家的18倍。当然也有例外,比如切·格瓦拉。但萨洛韦指出,切·格瓦拉不是真正意义上的长子,实际是“幼子”,因为他从小患有严重的哮喘,所以深受母亲溺爱,四个弟弟常常联手捉弄他。

是否可以得出以下结论:因为提升自我价值的方式不同,长子更多地把自尊投入到维护传统当中(因为他们是第一受益者),给想要提高自尊的幼子留下唯一的选择:与其在长子已经占领有利位置的势力范围内与之争夺,不如改弦易辙。很多病人的故事都是这样,比如65岁的玛丽·弗朗索瓦跟我们讲的她两个女儿的故事:

“我们有三个孩子。两个大的是女儿,最小的是儿子。两个女儿非常亲近,还总是在互相较劲。但她们的行为方式很不一样。大女儿一直住在家里,直到24岁才搬走。我不得不把她赶出家门,因为她不肯出门。相反,小女儿18岁就离开家了,如果我们让她自由选择的话,她可能独立得更早。大女儿选择了我想做的职业(她是精神运动训练师),因为我一直都对心理学感兴趣。二女儿选择成为音乐家,搞艺术。家里从来没有人做这一行。一开始她父亲非常担心,她父亲是工程师,不太相信可以靠艺术养活自己。大女儿一直跟我们住在同一个城市。小女儿一有机会就到处跑。我还可以给你很多这样的类似例子。大女儿的选择一直比较传统和保守,小女儿不一样。但说到底,重要的是她们俩都过着舒心的生活。”

第6页 :第六章 自尊对成年人的影响

第六章自尊对成年人的影响

施展魅力不无风险

弗洛伊德说:“在感情生活中,不被爱的时候自尊降低,被爱的时候自尊提升。”从眉来眼去到稳定交往,从冲突到离异,情感生活的方方面面都与自尊联系紧密,相辅相成。如果说情感方面的成功与失败对于自尊的影响极大,自尊反过来也可以预测一个人在爱情方面的行为和选择。敢不敢表达自己对另一个人的倾慕?如何表达?选择什么样的伴侣?

不可承受的心理需求

所有吸引和诱惑别人的行为都是为了提升自己的自尊,不过,有些人会强迫症式地乱买超出自己实际需求的东西,有些人总要无节制地到处放电。不管遇到什么人,对他们来说都是检验自己魅力的机会,哪怕相处时间不过短短几分钟,他们仍然非常想要确定自己被人尊重和喜爱。

一个病人告诉我们:“我是被收养的。很小的时候我就知道了,这给我一辈子打下了深深的烙印。我的养父母是非常热情善良的人,他们给了我很多的爱,也从来没有对我隐瞒真相,等我到了懂事的年纪就告诉了我。但他们年纪很大,我的养父疑神疑鬼,总是害怕患上绝症,养母特别焦虑,怕他死去。记得小时候我非常恐惧,特别害怕他们死掉。我意识到,一旦他们去世,我在这世上便孤苦伶仃,没有一个亲人。我觉得我就是由此开始产生了不停吸引别人的需要。不论在哪里,我总想让对方喜欢我,接受我,能够高高兴兴地多陪伴我一会儿,无论对方是商店店主、邻居、客户还是同事,当然尤其当对方是漂亮女人的时候,但不仅限于女人:我想让所有人都觉得我是个可亲的人,当我不在他们身边时他们都会想念我。好处是我很受欢迎,我这种总想取悦于人的做法让对方感到受宠,很管用。可是,我对批评和拒绝非常敏感,遇到冷淡或对我的“魅力”无动于衷的人,我会不知所措。我会立刻重新怀疑自己,发现自己过于依赖别人的好感。说到底,极力取悦别人并不能解决问题,只是为了掩饰我对自己的种种怀疑和恐惧。我并非独立自主的人,完全依赖于别人给予的微笑和赞许。”

竭力取悦别人是一种病?

最早的精神分析令“歇斯底里”这一概念得到广泛传播,在大众的认识里,歇斯底里与无责任调情密切相关。在大部分人的印象里,歇斯底里的女人爱撩拨挑逗别人,发出诱惑的信号,实际上却并不愿或并不能与之发生肉体关系或付出感情。“她所表现出来的引诱既非有意献身亦非交往承诺”。

国际精神医学界普遍将这类人归为表演型人格障碍,其特点是身不由己地想要吸引别人注意自己,表现得美好动人,讨人喜欢;同时极难投入到稳定满足的情感关系中。似乎可以用自尊水平因受打击而降低来解释这种行为。无论男女,表演型人格者从反复引诱别人的过程中获得的满足大大超过投入一段持久的关系中所获得的满足。看到自己能吸引别人就能使他得到肤浅的满足,而冒着令对方失望的风险在交往当中展现真实的自己,这反倒让他极为惶恐。这种态度导致其自尊分裂,走入死胡同:在好的状态下,他觉得自己在性方面有魅力有本事,与此同时,他觉得自己很无趣,没有持久吸引力,无法留住伴侣。

面对拒绝

尼古拉32岁,他说:“我不敢主动接近女生。一想到她们会对我说‘不’,我就很恐惧。在我看来,她们的拒绝等于确认我是一个不值得爱的人。我觉得,在潜意识里我宁可不知

道答案,被蒙在鼓里。” 与他如出一辙,27岁的瓦莱丽说:“我只跟那些自己并不太喜欢的男生交往。我对自己的看法极其负面,以至于我觉得自己配不上比他们更好的。”

那些因为感情上的问题来找我们治疗的病人非常脆弱,让人不禁觉得“爱情国地图”更像是一个惨烈的战场,而非牧歌式的花园。要吸引别人,就得冒风险,因为我们拱手献给别人拒绝自己的机会,而没有一个人能在遭到拒绝的时候做到毫不在乎。

这种拒绝可能立即发生,我试图吸引的那个人会以友好或不太友好的方式向我表明他对我没有兴趣。这种拒绝令人痛苦沮丧:我觉得自己由于表面原因(长相、社会地位、笨拙等)被人拒之门外,认为对方没有“给我机会表现自己”,假如对方了解了“真实的我”是什么样,他很可能会喜欢上我。

拒绝也可能稍晚一点发生。两个人开始交往不长的一段时间之后,对方提出分手。这对自尊造成的打击更为严重:对方“试用”过后决定不要我了。所以,相对于一开始即遭拒绝的情况,相处中暴露的问题更为深层。我已经投入其中,展现了真实的自己,结果却是失望。

可以理解,自尊心脆弱的人会害怕冒这样的风险。

买下虚拟未婚夫,自尊即可提升

马克斯40岁,蓝眼睛,英俊迷人,在科罗拉多州从事房地产开发,座驾是红色敞篷宝马。他会滑雪、打高尔夫和网球,喜欢旅行和聊天。这样难得的完美男人上哪儿找?请垂询美国的完美男友(Boyfriend in a Box)公司。只需10美元,你就可以在八款魅力男友(医生戴夫、救火队员弗兰克等)当中任选一位。你会收到大小不一的照片(适合贴在办公桌上或放在钱包里)、三条虚假的电话信息(当你晚上带朋友回家聚会时可以在电话答录机上收到)、一张明信片等。这一切都是为了让人相信你拥有这样一位男友。因为存在这样的市场:单身女人怎样才能避免被人看不起?这项服务推出两年后,12万女性顾客购买了虚拟未婚夫。为男性客户设计的女友(秘书、超模、护士等)也即将上市。

魅力实验室

为了确认能否凭自尊水平来预测人们追求异性过程中的行为,研究人员做过多次科学实验。下面这个实验可以称之为“失败的男人不敢勾三搭四”。

一些男性大学生受邀参加所谓“智商测试”,给其中随机选取的半数人较好的测试结果,另一半则得到较差的测试结果。目的是:给他们的自尊一点提升或者打击。告知测试结果之后,测试官找借口走开,让这些男学生在学校自助餐厅遇到数位年轻女生。这些年轻女生实际上也是研究人员请来帮忙的,她们的任务是记录下各位男大学生对她们采取的追求行为(赞美恭维、帮她们买单、要电话号码、提出约会邀请等)。那些在所谓“智商测试”中得到好成绩(自尊水平上升)的男生会更加主动出击,追求遇到的女生,而那些测试成绩较差(自尊受到打击)的男生几乎都没有出手。

这个实验结论对那些花心丈夫的妻子或有参考价值:反复告诉丈夫并向他证明他并没有什么了不起,也并不是那么聪明,也许他就不会再多看其他的女人,或者不会再多看其他漂亮女人—因为上面说的这个实验还没完。

实际上,那些专门吸引男大学生的年轻女生当中,有一半的人被精心打扮了一番(涂脂抹粉,穿着入时),另一半则打扮随意。研究人员发现,“智商测试”成绩好的男生会对漂亮女生发起积极进攻,而成绩差的那些男生斗胆出手的时候只敢接近不太漂亮的女生。

第二重教训:人是依照他对自己水平的认识来选择潜在伴侣的。伴侣的美貌程度也许是男性的自尊水平标志之一。或者,从另外一个角度来解释,美貌伴侣的作用是维持他们较高水平的自尊!

这种实验可以嫁接到女性身上吗?在现今社会,大部分人仍认为在追求异性的过程中应该由男性采取主动,女性的权力是鼓励和接受男性的追求。在这种前提下,与自尊相关的某些因素是否会促使女性接受或拒绝男性的追求?下面这个实验将提供解答。研究人员对一些女生进行了与上一个实验类似的实验:他们随机给这些女生宣布所谓“智商测试”结果。在女生得知测试结果的同时,一位安排好的男学生“偶然”闯进来,与她们开始聊天。这名男学生跟每个女生都聊得火热,在离开之前向每一位都明确表示想再次见面的愿望。此后,这些女生被邀请进行另一项假测试。在测试当中,她们要对最近碰到的一些人进行评判,包括刚刚遇见的那个男生。结果:测试成绩较差的女生对这个男生的评价远远高于其他人,尽管他只是一个素不相识的陌生人。而测试成绩较好的女生对该男生的评价则更为客观。这个实验并不能明确肯定那些自尊心受到打击的女孩是否会接受约会邀请或其他进一步要求,但至少可以让我们认为其中一部分人可能会这么做。

结论:女人在受到轻视时会更容易接受追求。理所当然,因为说到底,追求不就是赞许和仰慕的信号吗?这一切对摇摇欲坠的自尊心极有好处。

如何处置单身老朋友

你有两个单身的老朋友,一男一女,你打算开个派对把他俩凑成一对。你该怎么做来提高这次做媒的成功率呢?

答案:

巧妙地提高男性朋友的自尊:“瞧,老兄,你今晚表现太棒了。女孩子都觉得你很可爱,你的人气简直爆棚。”同时不动声色地降低女性朋友的自尊:“哎呦,你今天不够美呀!脸色很不好!跟我去洗手间,赶紧补个妆。”

接着把他们俩介绍给彼此。

选择对象

施展魅力吸引对方,这是没错的,但首先要弄清楚我们选择调情对象的标准是否与选择未来伴侣的标准一样。在短暂的关系当中,选择能提升我们自尊的人看似比较合理,而在长期的关系当中,情况不太一样:当我们开始想到一辈子相伴相随的伴侣生活,我们会更倾向于那些对我们究竟是怎样的人认识更为清醒的对象。

被崇拜还是被理解?

你受邀去参加一个派对,在派对上你碰到五位很有魅力的人。(太幸运了!)你具有特殊的能力,能够看穿他们的想法:其中一个对你的看法跟你对自己的看法一模一样;另一个对你的看法稍稍高于你自己的看法;第三个把你看得比你心目中的自己好很多;第四个对你的看法比你自己的看法稍差一点;第五个则把你看得比你自己认为的差很多。得知他们对你的看法之后,你觉得谁最吸引你?想和谁调情?你又想与哪一位建立长期稳定的关系呢?

有人对300位被试者进行了这个实验,他们在一个设计好的派对上遇到几位安排好的对象,并获知这些对象对他们的评判。实验结果惊人:即刻被吸引的感觉(“我想跟这个人来一段露水情缘”)往往指向给出正面评价的虚拟对象,换句话说,被试者越是受到欣赏,越是感觉开心,越愿意与对方相处。而第二眼钟情的感觉(“我觉得跟这个人能成为不错的伴侣”)主要指向评价稍微偏高一点的对象,而评价过高的对象从长期的角度来看吸引力反而下降!换句话说,选择未来伴侣的标准与选择短期交往对象的标准不一样:寻求短暂关系时,多数人想提升自己的价值感;而寻求长期稳定的关系时,他们想找的是一个对自己的评价比较中肯但稍稍偏高的人。

从容的选择与仓促的选择

务必选择真正了解我们自己的那个人步入婚姻。这个倾向在自尊低的人身上更为明显。一个针对已婚夫妇的研究表明,对自己持正面评价的人,其伴侣一般对他的看法也是正面的,而对自己持负面评价的人,其伴侣的看法往往与他的完全一致!自尊低的人认为婚姻不是为了自欺(不无道理),无疑,他们觉得“爱是短暂的疯狂,可以用婚姻来治愈”。

然而,这种行为还是看似有点奇怪,我们不禁要问,一个自尊低的人做出选择的时候完全清楚自己的理由吗?还是无意识的选择?这种选择是理性而深思熟虑的,还是出自本能?下面这个实验能帮我们找到答案。

研究人员向自愿被试者介绍若干个可选的恋爱对象,然后告诉被试者几位对象对被试者的所谓评价。这些评价当然是随意的,有时是正面的,有时是负面的。自尊水平各不相同的被试者将会选择哪一个恋爱对象呢?一切都取决于被试者被允许做决定的时间长短。

如果研究人员让被试者有足够的时间好好考虑自己的选择,我们会得到与前一个实验相同的结果,高自尊的人倾向于选择对自己评价积极的对象,而低自尊的人往往选择与他们对自己的看法一致的持负面评价的对象。

反过来,当研究人员要求被试者迅速依靠直觉进行选择(比如给他们很短的时间,并让他们同时记住一系列复杂的数字,以阻碍他们集中注意力),低自尊组被试者的实验结果就不一样了:在时间仓促的情况下,他们更乐意选择对他们持正面评价的对象。

换言之,当他们听从自己的理性逻辑,低自尊的人更愿意选择那些对他们持负面评价的对象:这样就与他们对自己的看法保持一致,不会使他们陷入可能令对方失望的局面(既然对方对他的缺陷已经了解,在选择他的时候自然心里有数)。

但是,如果他们听从自己的直觉,往往会选择那些对自己持有积极看法的人。这个选择究竟是否正确,难以说清。当你的自尊较低,而你的伴侣对你的评价积极,可以给你带来鼓励(“其实我也不是那么差”),渐渐提高你的自尊水平。不过这也有可能让你焦虑不安(“我一定做不到,我是个冒牌货”),最终令你的自尊水平产生波动甚至进一步降低。

伴侣关系中的心理调适

我们之所以组成家庭,是为了让自己生活更舒心,提升我们的自尊,至少是这么打算的。但现实中的家庭都是这样吗?对双方来说都是如此吗?

伴侣关系有益于谁?

有研究显示,婚姻一般来说更有益于提升丈夫的自尊而不是妻子的自尊。为什么?伴侣关系建立在双方的奉献与妥协之上,然而一般而言,妻子是在伴侣关系中做出更多妥协的一方,可能在一些次要的方面做出妥协,比如承认丈夫的厨艺更好,让他来为客人准备饭菜,而平时的一日三餐由妻子负责。但也可能是在更重要的方面做出妥协,比如妻子通常会放弃自己的事业全心操持家庭。

一位病人曾告诉我们:“我有两个孩子,我不工作。当年曾经找过工作,但那些有意思的工作似乎与家庭生活无法兼容。我丈夫收入颇高,总是叫我在家待着。我对自己现在的生活挺满意。夫妻关系融洽,尽管我丈夫工作时间太长,我的孩子在我眼里非常的优秀,我有朋友,生活得也很舒心,但有时候会对自己产生一些疑问,在各类晚宴认识新的朋友时(因为我丈夫的职业关系,这种情况经常发生),别人会问起我做什么,我回答说自己是家庭主妇。他们马上说做家庭主妇很难,很了不起,我做得对,等等。我一点也不相信他们说的这些话。从我说出自己是全职太太那一刻起,那些跟我同样年纪、有工作的人就把我归入游手好闲的中产阶级主妇一类。现在,我刚过40岁生日,我必须承认这让我非常苦恼。”

角色分配的艺术

夫妻之间的妥协,原则上是双方共同的决定,划分每个人的“能力范围”:夫妻双方彼此承认对方在各自的领域是专家和决策者。关系和谐的伴侣之间这些能力范围是公平分配的:一方被认为是在子女教育方面最有发言权的人,另一方则在理财、家务方面拥有决策权。

一名年轻女性告诉我们:“我跟丈夫之间尽管没有明确地说,但我们多年来已就角色分配达成一致。因为我更擅长社交,所以由我来扮演外交部长的角色——给朋友、亲人打电话,处理邻里关系,等等。我丈夫负责家庭生活管理方面的问题,比如理财、与政府部门打交道——他是财政部长。子女培养方面,我是教育部长。他有时候扮演并不那么受爱戴的内政部长的角色,对四个调皮的孩子进行纪律方面的管理。我们彼此承认对方的能力,而我们的亲友也是这么看的。”

夫妻之间的角色关系并不仅仅关系到家庭内部,还关系到对外的形象。对外社交时妻子让能说会道的丈夫独霸发言权,丈夫接受妻子为周遭的人视为艺术家而自己被视为没有很高品位的人。此处最重要的是平衡,夫妻关系若要持久,其中一方不能独占所有轻松有利的能力范围。每一方的自尊都应该在伴侣生活中得到公平的“滋养”。

爸爸的自尊

插画家菲利浦·科朗丁(Philippe Corentin)在他的儿童绘本《爸爸没时间 》(Papan'a pas le temps )里用戏谑的方式调侃了夫妇之间看似公平的任务分配:

“大部分夫妇是由一个爸爸和一个妈妈组成的,或者反过来。”

“通常爸爸更聪明,可是生孩子的是妈妈,爸爸没时间。”

“大部分时候,家务事分摊:爸爸第一个睡,妈妈第一个起,妈妈不需要刮胡子,所以由妈妈来做早餐。”

“尽管爸爸做饭做得更好,但平时做饭的是妈妈。不过,妈妈更擅长洗碗,所以妈妈洗碗。”

“爸爸更擅长读报,所以读报的人是他。爸爸不懂孩子,所以照看孩子的是妈妈。妈妈不懂足球,所以看足球的是爸爸。”

骄傲还是嫉妒?

夫妻关系融洽,双方都从对方的成功中获得喜悦和价值感。双方的自尊都得到了提升:一方是直接的提升,另一方则是间接的提升。

夫妻关系不融洽或者发生冲突的时候,双方施展浑身解数一比高下,比如当着客人们的面不停打断对方,或者互相捣乱。被丈夫惹恼的妻子对客人说:“你们知道吗,别看他装得这机灵样儿,其实…………”同样地,在明显极不平衡的夫妻关系中,更有能力、更被外人欣赏的一方可能试图压制另一方,把他当作奴隶。儒勒·列那尔在《日记》中写道:“每一个趾高气扬的丈夫背后,都有一个忍气吞声的妻子。”

大天才的小心眼

伟大的物理学家、诺贝尔奖获得者阿尔伯特·爱因斯坦生前给自己精心打造了一个传奇式的公众形象,以至于让人忘了他在私生活方面的种种不是。近来有人披露了他的私人通信,我们可以从中看到,这位伟大的科学家明显自尊较高,对自己的妻子却不够尊重,比如他会在信中这样对妻子颐指气使:

一、你必须保证:1.我的衣物和床单整洁干净;2.每日三餐送到我的书房;3.我的卧室和书房都必须保持整洁,我的工作台不能让除我之外的任何人触碰。

二、你放弃与我的任何私人关系,必须维护的对外形象除外。特别是:1.不可对外声称我在家与你共处;2.我与你一同外出或旅行。

三、你明确保证遵守以下几点:1.不期待我向你表达任何爱意,也不因此指责我;2.我对你说话时必须立即回答;3.当我要求的时候你必须即刻离开我的房间和书房,不得与我争辩;4.你保证不会在孩子面前否定我,无论是以语言还是行动。

当时爱因斯坦正与一位女性保持通奸关系,但他不想离婚,因为在1914年那个时候,离婚是丑闻。数日后妻子带着两个儿子离开了他。

夫妇与孩子

人人都知道,父母喜欢听到别人赞美他们的孩子,这能提升他们的自尊。

当我们问到成年人如下问题:“人生成功最重要的标志是什么?”回答中出现最多的是“有孩子”(45%),远远超过“事业成功”(25%),“爱情美满”(25%)和“赚很多钱”(4%)。也就是说,接近半数的当代人认为有小孩带给他人生完满的感觉和自尊(人生成功)。

可是,孩子究竟以何种方式提升了父母的自尊?父母仅仅因创造出了与自己相似的小生命而得到自恋式的满足吗?前文提到的问卷调查可以提供一些思路。当被问到“今天的父母对孩子期望是什么 ”,最多的回答是“希望孩子超过父母,人生更成功”;其次是“希望他们有家庭观念”或者“希望他爱父母”;仅有4%的被调查者回答“希望孩子像自己”!因此,大部分人想要小孩,是为了要他们在自己人生失败之处获得成功…………

然而人算不如天算。一部分社会学家观察发现,越是贫困的人家生得越多。他们曾经提出这一假设:生育能力能提高父母的自尊(“我们没钱,但是我们有孩子”)。如今我们知道这个理论并不成立。有孩子并不一定能提升自尊,反过来,自尊水平低对生育孩子的多少毫无影响。低自尊的人并不一定比其他人生育得更多!

此外,有孩子可能会带来负面影响,主要是对女性而言,在当代社会中,工作是负责维持较高自尊的重要组成部分,孩子会阻碍女性实现自我发展。近期的一项调查表明,拥有两个或两个以上孩子的母亲越来越难找到工作。

生育情况与工作

1994年 1997年

有工作的、年龄在25岁至29

岁之间的两个孩子的母亲 63.5%

52%

1990年 1997年

有工作的、年龄在30岁至34

岁之间的两个孩子的母亲 70.5%

59%

微妙的力量关系

童年并非像我们长期以来愿意相信的那样无忧无虑,同样,夫妻关系并非充满了无限的爱,而是一个双方不断角力的舞台。有些夫妻之间存在一种暗地里的竞争,双方都想通过出色的表现来吸引对方。在一部描写婚姻破裂的小说中,女主人公卡特琳娜试图弄明白丈夫为什么出轨,作者弗朗索瓦兹·尚德纳戈尔(Françoise Chandernagor)借卡特琳娜之口说:“为了博得这个出类拔萃又放荡不羁的男人的青睐,我从青春期开始便一直努力超越自己:难道在超越自己的同时,我已经超越了他?”

给夫妇的练习题

问自己以下三个问题(与配偶共同讨论则更佳):

1.我的伴侣关系给我的自尊带来什么样的影响?直接的影响:我的配偶在哪些方面让我实现了我的部分目标?间接的影响:我的配偶有哪些方面让我引以为荣?

2.我的伴侣关系是否建立在平衡的基础之上?我是否帮助我的配偶实现了他/她的部分目标?他/她是否以我为荣?我和他/她 是否从中获得了同等的益处?

我是否感觉在某些方面与配偶处于竞争关系?我们是否相互嫉妒?是否曾经开诚布公地谈过这个问题?

如何打击配偶的自信

策略 范例

拿配偶与另一个人(他不喜欢的人)相比,贬低配偶 “ 你不喜欢你婆婆,可她至少会努力招待客人…………”

批评配偶的亲人 “ 你可真小气,让我想起你爸…………”

批评他的外表 “ 嗯,你从去年夏天开始长胖了吧…………”

“ 我以前没发现你从背后看起来这么瘦弱…………”

提起旧爱并表现出后悔 “ 瞧这张照片,我记得的。他是某个意大

利部长的儿子,他当时爱我爱得不得了,想跟我结婚,还给我写了很长时间的信,后来…………真想知道他现在怎么样了。正好我要去罗马出差…………”

津津有味地描述伴侣不在的时候和有意思的朋友一起度过的美好夜晚 “ 昨天太棒了!跟好玩的人一起度过愉快

的时光真开心。好久没这么开心了。可惜你不在,你要是去了应该也会很愉快…………”

抱怨,令对方有负罪感 “ 想想我为你付出了多少…………”

夸赞潜在的情敌 “ 你看见昨天晚上那个漂亮女孩了吗?杜邦家的邻居?对,就是跟我跳舞的那个…………她可聪明了,才不是那些嫉妒她的女人说的那样笨…………”“ 那个男孩很有魅力。哪个女孩追上他可真是走大运了…………”

另一些夫妻关系中,一方或双方总想压制对方的自尊,免得对方超过自己,给自己造成威胁。下面是一对夫妻的故事,丈夫来找我们进行治疗。

妻子是业界有名的理财经理,丈夫是位籍籍无名的画家。在与亲友的交谈中,她总是说希望他有朝一日成名,她就可以不上班,在家做全职主妇,照顾孩子,“享受生活”。可是同时,她又不断打击丈夫,甚至常常公开说:“幸好有我的工资,不然,就靠这个可怜的家伙赚的那点…………”她对女友们透露,丈夫不够有才,成不了大家。而他们的亲友都觉得,如果她丈夫出了名,她肯定受不了,因为两人之间的力量关系会彻底改变,也许他还会离开她。她丈夫其实很受欢迎,大家都喜欢他。而她就没那么招人喜欢,有一部分人难以忍受她言语上的咄咄逼人,居高临下,动不动就对人评头论足。

这位妻子是典型的不稳定型高自尊的人,父母很早离异,父亲很出色,但对母亲不忠,所以母亲不断在孩子面前数落父亲的种种过错。而这位丈夫是个不稳定型低自尊的人,母亲极为强势,父亲在其压制之下毫无地位可言。

这一对夫妻之所以还能维系,是因为:妻子会照顾孩子,头脑聪明,丈夫乐于承认妻子的这些能力(他仰慕她的聪明才干和好强的个性);丈夫擅长人际关系(妻子对此心怀嫉妒),并有艺术才能(妻子对此心悦诚服,不嫉妒)。万一这个平衡被打破,会发生什么?也就是说,如果丈夫真的成了名会怎样?或者,假如心理治疗成功之后,妻子改变以前咄咄逼人的态度,变得更受人欢迎,情况又会怎样?

为何争吵

你想过没有,夫妻之间为什么发生争执?答案很简单:一旦有必要,通过争吵将对方的自尊水平调整到更合适的水平。

争吵是所有普通夫妻关系的一部分,有些争执可被视为“正常”的,能让双方表达自己的期望和不满,并推动局面的发展,争吵之后没有任何一方感觉被羞辱,双方的自尊都没有受到直接的打击。

有些冲突则标志着婚姻关系出了问题:争吵不断,无法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尤其是互相猛烈攻击对方的自尊。配偶之间争吵时出现“手段低下”的攻讦,在婚姻咨询治疗当中被视为不良迹象,包括无法让对方从中汲取教训、努力尝试改变或提高的肆意指责和辱骂。比如对配偶外表的批评:“你以为你就长得漂亮啊?”或者对其家人的指责:“你这么做我一点都不奇怪,看看你爸妈就知道…………”或提及过去的失败:“你这辈子就没做成过一件事。”无可挽回的恶言对对方的自尊造成极大打击,对方永远不会忘记。这些言语表明说话者有意无意地想要压制对方,打压对方的自尊。

正常夫妻冲突和婚姻亮红灯时的夫妻冲突

正常范围内的争执 婚姻亮红灯时的争执

目标:使对方改善行为 目标:降低对方的自尊

以第一人称、直接地表达自己的情绪:“ 我很生气。” 将不良情绪归咎于配偶:“ 你让我觉得恶心、不愉快。”

寻求解决方案:“ 该怎么办?” 寻求责任者:“ 这是谁的错?”

批评只针对行为:“ 你这么做让我觉得难办。” 批评针对个人:“ 你真无能!”

矛盾有终结(不赌气,不报复) 矛盾不断累积、不断重现(可前两天你跟我说…………)

争执让双方重新平衡彼此之间的力量关系(争执过后双方各有得失)

争执使双方之间的力量关系失去平衡:巩固一方的强势地位,或颠倒原有的地位关系(争执过后总有一方处于上风)

夫妻相敬如宾的愉悦

夫妻间的冲突给无数小说家和电影人带来了源源不断的灵感。丹尼·德维托(Danny De Vito)执导的电影《玫瑰战争》(La Guerre desRose )描述了凯瑟琳·特纳(Kathloen Turner)和迈克尔·道格拉斯(Michael Douglas)之间无休止的争吵。而史上最壮观的夫妻世纪大战应该还是作家爱德华·阿尔贝(Edward Albee)在《谁害怕弗吉尼亚·伍尔芙?》(Qui a peur de Virginia Woolf )里写的:

玛莎:乔治!(他抬起头)看见你我就想大吵一架!

乔治:你说什么?

玛莎:看见你我就想大吵一架!

乔治:你知道,你这么对我说话可不太客气啊,玛莎。

玛莎:不太什么?

乔治:不太客气。

玛莎:我喜欢看你发火,你这样子我还喜欢一点,发火的时候,可你还是个没用的懦夫,乔治,你没有一点…………

乔治(打断她):肚子里没货?是这意思吗?

玛莎:墙头草…………

如果我爱上你,你可小心了!

嫉妒在绝大多数情况下是脆弱的表现。对对方的怀疑反映了对自己的怀疑:“我没办法守住他,没有他也无法继续活下去,所以我要不停管着他。”

嫉妒可能出现在自尊较低的人身上,比如28岁、无业的艾米莉。她说:“我没有得到过爸爸的爱。他从小就偏爱我姐姐,姐姐比我更像他,而我像妈妈,他却总是跟妈妈吵个不停。我一直都不喜欢我自己,从来不觉得自己长得多好看或者有修养。但是我很早就发现男孩子都喜欢我。跟一个男生刚认识就调情,对我来说很容易,但是交往没多久就会分手。我知道我容易吃醋,可我会故意勾搭另一个男生作为报复或者轻易离开一个看似不够爱我的男生。结婚以后,我这方面更是变本加厉,嫉妒心大爆发。只要有一个女人看我丈夫一眼,我就会

疯了一样吃醋。我已经好多次在公共场合对他发脾气,大吵大闹。一开始他还觉得挺好玩,向我发誓并注意不搭理其他女人。现在他已经受不了我了,我把他弄得很痛苦,我也是。我正在亲手毁掉自己的婚姻,这看起来像是我不想让自己得到幸福。我恨我自己这种样子…………”

艾米莉的嫉妒源于她对自己的怀疑,认为自己的魅力不足以留住丈夫。当她觉得自己的丈夫对另一个女人感兴趣的时候,她立即怀疑自己根本没有能力重新赢得自己丈夫的心。这对她来说是爱情彻底失败的证明。

有时候,高自尊的人也会有强烈的嫉妒心。比如45岁的弗兰克,他是一个企业的老板,他妻子说:“他受不了别的男人对我表现出哪怕一点点殷勤:看我一眼,一个微笑或者赞美一句,他就开始发飙。他整天提心吊胆地管着我。起初他告诉我这是因为他太爱我了。可我现在认为这恰恰是因为他不够爱我。他把我当作他的财产,当作宠物。我的生活里只能有他一个人。”

弗兰克的嫉妒来自于他想要控制自己周遭一切的愿望。这种心理可能有助于他在生意场上的成功,在婚姻当中反而帮了倒忙。他的妻子指出,令他产生嫉妒的男人是那些他认为具有他自己所没有的优点的男人。比如说那些更年轻的或者学历更高的男人。弗兰克白手起家,很聪明,但对于自己没有高学历一直耿耿于怀。

失恋的痛苦滋味

失恋对人的自尊影响深远,失恋的痛苦是一种近似于抑郁的体验:失恋者看低自己(我真没用),对未来绝望(我的生活里再也不会有什么快乐),对自己平时觉得有意思的事情失去了兴趣(我对一切都失去了欲望)。我们知道,患相思病的失恋者尽管没有真的抑郁,但他们的自尊水平一般比较低。

一位法学院的男学生说:“我记得有一天晚上我跟一个很漂亮的女孩儿搭上了话。第二天她却打电话告诉我不想再跟我见面,简直是晴天霹雳。我原本特别开心能和这个女孩相识,但好像突然出了什么问题,一夜之间本来属于我的奖杯或证书被人拿走了,并告诉我:不,不是你的。你不配。我没办法对那个女孩生气,但我觉得自己受到了羞辱,非常可悲。深深的羞耻!接下来的几天,我不断问自己,心想其实我这个人没什么吸引人的地方。我一一回顾过去的种种问题、自己的缺点、人生中的败笔以及自己做错什么令对方不喜欢。那段时间极其痛苦。我体会到了抑郁症患者的感受。不过现在回过头来看,那段经历对我来说有帮助。”

不同自尊水平的人面对分手会如何反应?弗朗索瓦兹有一次给我们作了解答。在《结发妻子》(La première Épouse)一书中,她描述了女主人公在婚变之后经历苦痛重新开始新的生活的心路历程。女主人公采取了多种策略来保护自己的自尊:

“我不是被丈夫欺骗了,而是我自己看错了人。”女主人公宁可承认是自己选择错误,而不是她没能让丈夫足够爱自己或者没能维系得更长久。这段婚姻从一开始就注定失败。那么,她对自己的怀疑就会少一点。

“我想象自己在家里以基督徒的善意接待我的情敌,与她和解。我不用蔑视来压倒那个女人,我用宽大胸怀来压倒她。总之就是要压倒她。”女主人公这一步算计很聪明,采取宽宏大量的态度,而不是用报复逞一时之快,从长期的角度来看保护了自己的自尊。

“尽管我曾经那么爱我的丈夫,但我对他的爱并没有长过对我的这片土地的爱。我理解他为什么觉得自己受到了欺骗。从一开始,每时每刻,我都欺骗着他。我爱的是那些河流的回忆和榛子树的树荫。”被抛弃的女主人公忍不住试图改写自己的过去,给自己编造一个主动的角色(现实生活中她其实是被动承受的角色),找到其他兴趣点。

第7页 :第七章 自尊和自我形象

第七章自尊和自我形象

美貌带来的社会优势和弊端

对心理治疗师来说,病人抱怨自己外表丑陋的时候很难处理,尤其是在病人确实长相不佳的情况下,更是棘手。如何迅速回应才能既不欺骗又不空洞?大概就是因为这个原因,心理治疗师不做出回应,反过来也开始深思。以下节选自一位病人写给我们的信:

“我知道我很丑。我一直心知肚明。小时候我的相貌就不可爱。我很早就意识到了:别的小孩总是对我直言不讳。可我始终假装没听见他们说的话。母亲在学校门口接我的时候听到各种笑我丑的冷嘲热讽,也是假装充耳不闻。她肯定也很难过,但是她选择从来不跟我谈起这事,所以我也采取了这种态度,对这个问题缄口不言。有一天,某位看穿我的痛苦的女老师试着跟我谈谈,我一个字都没有说,但我心里想:终于有个人明白我。她看到了我的悲伤,但她始终不敢跟我提起。这是我最悲伤的童年记忆,比嘲笑更令我悲伤:无力握住那只伸过来的援手。丑陋的外表长期地折磨着我,我渐渐习惯了,但旁人的一点点刺激都会加剧我的痛苦:一句话、一个注视、一丝嘲笑。这成了一座牢笼、一种甩不掉的烦恼:总是注意别人的一举一动,猜测他们是不是在议论…………,最主要的是绝口不提,内心却悲伤不已。渐渐习惯了被人嫌弃冷落,习惯了成为受害者、配角…………长大以后更坚信多说、倾诉都无用:会对身边的人造成很大压力,他们马上选择撒谎,为了摆脱自己的尴尬,用几句‘内在美’之类的陈词滥调随口敷衍,全是些毫无用处的废话。丑陋是最恶劣的缺陷:人可以改变自私,正视恐惧,可体貌天生如此,怎么改?我常常梦想活在一个盲眼的世界里,那么外表就无足轻重了…………”

为什么身材相貌在自尊中占据重要地位?原因可能很简单:在所有滋养自尊的个人能力当中,外表是最直接的,完全与外部条件无关。要展现学习能力,必须通过考试;要表现运动能力,必须参加比赛;要体现自己遵循规范,必须有外部群体发现并赞扬其行为。美貌这一点,任何时候都不证自明。也许正是因为这个原因,美貌一直被视为神祇的特质之一:神和天使首先是美的,然后才是善的。

侏儒与公主

诗人和小说家对因意识到自己相貌丑陋而备受煎熬的人描写颇多。王尔德的一则童话讲述了一个被召入西班牙王宫给小公主当弄臣的小侏儒的故事。当小侏儒第一次在镜子里看见自己的样子,此前一直未曾意识到自己的外表如何,他突然发现自己丑得令人生厌:“真相终于大白了,他发出一声绝望的号叫,呜咽着倒在地上。这么说,那个畸形驼背、极其难看的怪物就是他,他自己就是那个怪物。他一直是所有孩子的笑料。他原以为小公主爱他,其实她也仅仅是在嘲笑他的丑陋,嘲弄他扭曲的四肢。为什么他们不让他一直留在森林里呢?那里没有镜子,没有人会告诉他真相。为什么他父亲当时不把他杀了而是把他卖来被人羞辱?”

美貌、财富和名气…………

塞尔吉·甘斯布(Serge Gainsbourg)承认自己受相貌问题困扰,曾在歌里唱道:“丑人有看不见的美。”莎士比亚则认为 “美在欣赏者眼中 ”。名言如许,可惜美并非只存在于脑中。大量研究表明,长得美的人会得到更多的关注。

美貌的优势

以长得好看的小孩为例,把他交给一个父母之外的成年人。这个成年人仅仅因为孩子长得好看就会对他的小过错更为容忍,并且会给他更多鼓励!在社会中也是如此,好看的小孩更容易得到原谅,长得难看的小孩会遭受更多的不公。儒勒·列那尔在他的自传式代表作《胡萝卜须》(Poil de carote)里描述了一个红发小男孩不幸的童年,母亲觉得他长得难看,明显偏爱两个哥哥。小萝卜皮有一天忧伤地说:“不是所有人都能成为孤儿…………”偏爱美貌的不仅是成年人,小学里最受欢迎的孩子往往也是长相最受同学喜爱的孩子。小学生们很容易欺负那些有体貌缺陷的孩子,或是那些具有某种被群体看不起的特点的孩子:戴眼镜、头发颜色另类、有口音、穿着不好等。

一直以来,童话故事里的好坏角色极为分明:英雄个个美貌,坏人个个丑陋。个别童话给了长相难看的孩子一丝希望,指出丑的可能蜕变成美的:《美女与野兽 》、《一簇发里盖 》(Riquet à la houppe)、《丑小鸭 》,等等。但不管怎样,好心的主人公最终都会有好报,得到终极满足:美貌。据我们所知,没有哪一个童话的结局是:他们幸福地生活着,尽管主人公外表很丑。所以说童话故事的寓意并不模棱两可,它们告诉孩子长得美比长得丑好。必须承认,现代的一些童话故事对丑有了更多的宽容,比如,在《杰拉尔妲的巨人》(Le Géant dezéralda)中,汤米·温格尔(Tomi Ungerer)描写了一个年轻女子最终嫁给长相不太好看但心地善良可爱的巨人,但首先,她帮巨人刮掉了难看的大胡子。

再来看看成年人的世界。这里的情况如出一辙:相貌堂堂的成年人在旁人眼里更可信。很多研究发现,人们仅仅因为一个人外貌出众就会在心里给他安上各种优点。比如,我们给若干女大学生一篇短篇小说,称这篇小说是某个年轻女子的作品,并给她们一张“作者”的照片。一半人拿到的照片上是个年轻漂亮的女孩,另一半人拿到的照片上是个相貌平平的女孩。同一部“作品”,“作者”如果是漂亮女孩,她获得的评价明显高于长相一般的女孩。而且作品水平越低,这种评价差异越明显。作品水平不错的情况下,作者的相貌对评价影响不大。给初出茅庐的新手作家们一个建议:如果你不确定自己的作品是惊世杰作,在琢磨自己文笔的同时也打磨一下自己的外表。

美貌甚至可以吸金。一个针对7000多名被试者的调查研究表明,能力水平相等的情况下,相貌出众者的薪酬略高于相貌普通的人,但后者跟相貌丑陋的人比起来,薪资还是稍高一些。在性别、年龄和种族歧视之外又多了一种歧视。美貌的优势如此惊人,以至于很多人不愿承认。也许出于羞耻心或是虚伪,超模们和她们的雇方喜欢解释说,这些年轻女孩工作辛苦,特别努力,说真正的美来自于内心,说她们个性如何丰富迷人,诸如此类。似乎承认超模收入极高纯粹是因为长得美会遭人反感,大概难以被人接受。

你觉得泄气了?放心,美貌的人也会有点小烦恼。

美人亦不易

你知道吗,人们很容易给外表漂亮的人安上一些莫须有的恶念。比如,他们往往认为长得漂亮的人更容易不忠于婚姻,比长相平庸的人更容易离婚。

触犯法律的时候,如果是诈骗罪,长得好看的人会获得更重的刑罚:很可能,在这种情况下,法官认为(不无道理)罪犯利用了自己的美貌作为诈骗武器。反过来,如果受害人并没有受骗,比如偷窃和暴力犯罪,法官量刑可能更轻:罪犯的美貌会激发恻隐之心(“一个长相漂亮的人不会是彻头彻尾的坏人”)。

注意不要过于漂亮:要享受美貌带来的好处,最重要的是你的光芒不能完全压倒周围的人。美貌的优势主要适用于中上之姿者,因为他们让其他人觉得自己尚有可能望其项背。如果你的美貌程度大大超过其他人,很可能使他们在一旁自惭形秽,反而会不利于你。

仪表好的人能获得异性的偏爱,相反会受到同性的排斥。这种嫉妒在男性和女性当中都存在。

俊男美女们,请记住美貌带来的性吸引力并非永恒,每次争吵之后,人们一般会觉得对方不如以前那么好看了。

美貌有什么用?

上述研究表明,我们不能对外表问题嗤之以鼻。对,美貌在人群中不是平均分布的。没错,美貌确实会给拥有它的人带来一些好处。不,美不仅仅存在于人的脑子里。

演化心理学家认为,一种经历千万年的考验留存下来的心理或生理特点对个体或物种来说是有用处的。美貌在演化过程中的优势是什么?无疑,美貌能使人更容易找到性伴侣,因此它对女性来说更重要,因为女性在求爱仪式中的主要武器是吸引力。美貌也让个体更容易被同类接受

是否应该模仿榜样?

今天是圣诞前夜,七岁的保罗打上了领带,跟爸爸一起到办公室上班。爸爸在整理文件,保罗在电脑上“工作”。他的打扮和在办公室里见到的所有成年人一样,“像大人一样”,为此他感到异常自豪。他非常崇拜自己的父亲,在这个冬季的下午,他感觉自己差不多可以跟爸爸平起平坐了。他的自尊心得到了提升:他模仿自己的榜样(爸爸),进一步接近了自己的理想(成为大人)。

1892年,威廉·詹姆斯重申,一个人的理想会影响他对自己的看法。他说:“一个人会因为自己不过是世界排名第二的拳击手而羞惭得无地自容,他赢过了第一名之外的所有人,但这对他来讲没有意义。在他眼里,他自己仿佛不存在。相反,一个谁也打不过的骨瘦如柴的恶男却根本不为自己的弱点感到害臊,因为他早就放弃了‘在这块儿发大财’的念头——借用商家的说法。不尝试就不会失败,不失败就没有遭受羞辱之虞。于是,在这个世界上,我们完全按照我们想成为的样子或想要达成的目标来评价自己。”换句话说,自尊取决于在我们眼中我们的行为与理想之间的距离:接近自己的理想时自尊水平偏高,远离自己的理想时自尊水平偏低。

邋遢先生与整洁先生

下面这个实验中的被试者是寻找暑期工的大学生。在面试时研究人员让学生坐在一个房间里填写各种表格(其中包括一个自尊水平的问卷调查)。过了一会儿,一个被故意安插的人进入房间,坐在桌旁填写同样的问卷。

半数被试者(随机选取)遇见的这个人整洁干净,打开装有笔记本电脑的公文包,包里还有哲学书和其他象征学识素养的物品。他就是研究人员安插的“整洁先生 ”。相反,剩下的被试者遇见的是“邋遢先生”,衣冠不整、胡子拉碴,懒洋洋地趴在桌子上,旁边还放着一本不入流的色情小说。

在“邋遢先生”和“整洁先生”出现之后,研究人员让大学生再次填写表格,其中还是有一份自尊水平问卷调查。比较前后两次问卷调查填写的结果是:“整洁先生”提醒人们自己距离社会精英的理想还差得很远,令被试者的自尊水平直线下降,而“邋遢先生”让人觉得其实自己并不是很糟糕,自尊水平明显上升。

榜样与反榜样

人生中极少有人能达到自己的全部理想,但某些人有时候会被我们视为榜样。与这样的榜样交往肯定会让人受益,只要我们与他们之间不存在竞争关系。通过模仿他们的全部或部分能力(“我也是可以像他一样试试”),我们能提高自己的才干和自尊。这种学习大多基于模仿。

“反榜样”也能帮助我们提升自我感觉,一位女病人告诉我们,反榜样教给我们什么不该做:“我多年来一直生我母亲的气,她令我很恼火,我觉得她很不成熟。实际上,我以前对她很失望,她不是我想要的那种模范母亲,童年时她偶尔有点母亲的样子,大部分时候都不像个母亲。真正问题在于,这种感觉很自私,当我想到‘我是她的女儿,我肯定跟她有那么几分相似’就有点看不起自己。后来我明白了,母亲永远不会变,只有我自己改变才行。所以,我开始试着多欣赏她的优点,对她的缺点多一点宽容:当她做了一件让我生气的事,我不会发脾气,而是问问自己有时候是否也会犯这种错,然后尽量改正。” 从前,我们对反榜样的评判仅仅是为了让自己得到心理安慰!我们周遭的人在某些方面看起来不如我们,得出这种结论(或对或错)是一种提升自尊水平的实验性手段。正如常言道:“比上不足,比下有余。”

对于自尊来说,最理想的方式是培养出两种视角:往下看让自己安心,往上看激励自己努力。也是因为这个原因,有一些体育项目会将选手分成不同的等级来进行比赛,这样可以让每一个人都品尝到胜利的滋味,同时偶尔能感受失败带来的益处,给自尊进行微调。

当理想变成陷阱

理想是我们前进的动力,但有时候理想会变成陷阱,精神科医师称之为“理想病”。正常与病态之间的分界线是什么?当我们的理想与榜样变得过于刻板、要求过高,理想就成了一种病。精神分析师因此提出“理想自我”的概念,指一心想接近自己理想的意志所塑造出来的让人无法摆脱的愿景。

理想与自尊

正常理想 病态理想

我希望………… 我非得…………不可

非理想化的理想:“ 如果做到了当然好,但那样也不能保证解决一切问题。” 理想化的理想:“ 等我做到了,一切都会好得不得了。”

可以接受达到部分目标:“ 我能得到我想要的一部分东西。” 要么是得到全部,要么什么都没有:“ 我必须得到我想要的一切。”

如果没有实现理想:失望,但自尊能够从打击中恢复过来 如果没有实现理想:抑郁,自尊遭受持久的伤害

所以一切都取决于“我希望”和“我非得…………不可”之间的不同心态。希望成为兽医,我会尽一切努力实现我的目标,能接受从事另一个职业的可能,比如发现专业学习对自己来说太难,或者发现自己其实并不喜欢这个职业。如果我非成为兽医不可,因为家里祖祖辈辈都从事这行。如果我没能实现这个目标,我的自尊就会受到严重打击。为了避免这种痛苦,我很可能会发狂似的做出无谓的牺牲。

斯科特·菲茨杰拉德在《了不起的盖茨比》中讲述了20世纪初一位神秘而优雅的美国百万富翁杰伊·盖茨比的故事。盖茨比本是美国中西部一个贫困农夫的儿子,物质上的渴望使他得以跻身富豪之列,但情感上理想的破灭——他一心想娶南部富家女黛西为妻,而黛西已经嫁给傲慢的世家子弟——最终导致了他的悲剧死亡。为了征服黛西的心,盖茨比拼命炫富,令绝大多数出身比他好的邻居嫉恨不已,他不过是发了财的暴发户,不像他们是继承家产。

要想治好过度的理想病,最好的办法是不实现它。王尔德说:“人生有两大悲剧——得不到自己想要的和得到了。”摆脱理想的支配并非易事,主要因为理想有时候是对自尊在儿童时期受到伤害的一种补偿:童年时不被父亲看重的感觉会促使他长大后变成拼命工作、一心想成功的商人。认识到自己的理想是什么(有时连我们自己都不曾清楚地意识到),往往是让自己降低目标的第一步,这是很多心理治疗的目标。

第8页 :第十章 保护自尊的心理调节方法

第十章保护自尊的心理调节方法

日常生活中的自尊

日常生活中的很多行为都直接或间接地与自尊相关。买一件东西或者说邻居的坏话,通常是我们在无意识中为了保护自尊而采取的行为,无论自尊水平是高是低。让我们来综观一下每天发生的这些举动。

为自尊而消费

购物

人们经常会谴责消费社会迫使我们不断购买和占有自己并不需要的东西。商业目的和营销人员的巧妙手段当然在其中起了一定作用,但之所以如此大行其道,大概是因为购物满足了表面看不出来的深层需求,尤其是自尊方面的需求。购物就是为了提升自我价值,即使其效果短暂且不稳定。商人和广告商很清楚这点,特别是奢侈品行业,他们诱导你,让你以为买了一件奢侈品就跻身行家及优越阶层之列了。周六下午的购物是不是提升自尊的“毒品”?不管怎样,优秀的店员总会想方设法拍顾客的马屁,抬高他的自尊,促使他开开心心地掏腰包。

“在我身上成了一种病态的癖好,”某日,一位36岁的律师向我们讲述道,“我妻子说我是‘神经质购买’。我买的东西有些并不是出于实质需要,而是出于心理需求。比如,我给自己买了一个很漂亮的公文包,给我的事务所添置一盏昂贵的灯。一般来说,如果我的旧包没破或是原先的灯没摔坏,我是不会这样乱买的。但当我难过或遇到挫败时,我就需要提升自我价值感。并不是因为心情高兴所以买东西,而是为了安抚自己,堵住内心隐约的不快,提升自己在自己心目中的地位。30秒付款成功,就能拥有一件美观实用的新物件,无需任何努力,让我感觉很好。”

清醒

“在这个世界上,最让你不堪忍受的是什么?”1998年,Eué杂志向法国喜剧演员穆丽尔·罗宾(Muriel Robin)如是提问,她回答道:

“我自己。我和我的摇摆不定,我的自相矛盾。比如,我想如果我买一台最新款摄像机,超漂亮的,心情就会好一些。我身边的人都买了,嘿,我也弄一台放家里。然后呢?我觉得自己很傻,心想:‘这台摄像机给你带来了什么,白痴!我必须突破自己才能赚到1.5万法郎,而这些钱仅仅换来一个摄像机,在这之后,我又需要1.5万法郎去买别的东西,然后又怎样呢?’”

精神病学家有时会遇到“强迫型消费者”,他们经常做出无用的、超出经济能力的购物行为。这类病人向来在自尊方面存在问题,这有点像神经性暴食症患者及偷窃癖患者。而且,这三种心理疾病经常并发。

占有

购物的乐趣通常先于占有的乐趣,但是后者却更持久。拥有一件能提高身价的物品可以起到修补自尊的作用:华贵的家具、漂亮的房子等,尤其是那些外形亮眼的名牌豪车。眼下在大城市里,体型巨大、闪闪发亮却毫无用武之地的四驱车数量激增,很难不认为这是出于一种想要表现自我价值的炫耀需求。四驱车对于自尊的提升作用大概就像硅胶假体对于胸部的增大作用一样吧?

炫耀

购买和占有,这很好。但如果不展示给他人,让自己的自尊心感觉更加良好一些,多可惜啊!在咖啡馆露台前将汽车收音机音量调到最大,去餐馆吃饭时把大型车停在餐馆露台前,引得众人瞩目,多么提升自尊啊,效果远远超过在冷清的小路上打开广播或将汽车停在隐蔽的地下停车场,那样的话没人看见你从豪车里出来。通常,炫耀这一行为是为自尊服务的。1998年就有一则专为大客户定制的信用卡广告,宣称拥有这张昂贵的信用卡就是“身价的外在标志”…………

引人羡慕

实际上,所有这些都回归到儿童式的快乐:因为拥有某种东西而被人艳羡,不是因为本身出色而被人赞赏。某些邮购目录就利用了这一心理。比如,《摩登男士》1998年5月的购物目录中有一则“浮床”的介绍:“远离人满为患的海滩和泳池,躺入清风的温柔怀抱或沉醉于一本小说,您将令所有的邻居都心生羡慕。”目的很明确:不仅要享受难以置信的新产品带来的舒适,更要让别人看到自己在无比惬意地休闲!巧妙的是,这则广告的配图是一位金发美女躺在浮床上(而不是广告的目标顾客男性买家)。这暗示着:购买此款浮床,您不仅会让人羡慕,周围的漂亮女孩都一心想着到您家来躺倒在您的“浮床”上。

吸引和吹嘘:

一种自古就有的运动

男人们总喜欢指责女性的肤浅和多话,但他们又很爱夸口自己征服过多少女人:吹嘘可以增强他们的自尊。

在 曼 凯 维 奇( Mankiewicz )1导 演 的 电 影《 赤 足 天 使 》(LaComtesse aux pieds nus)拍摄期间,女演员艾娃·加德纳与斗牛士路易丝·米盖尔·多明甘有过一段交往。据说,他们同床共枕的第一夜,多明甘起身穿上衣服,伸腿跨出窗外。“你要去哪儿?”美丽的艾娃问道。“把这事告诉我哥们去。”斗牛士率直地回答。…………

生活的小乐趣

拥有少见的本领

你有时可能会自问,成为比尔博凯(Bilboquet)游戏冠军或会写梵文有什么用呢…………其实,除了可以带来真正的满足感之外,也许还有利于自尊。如果你自尊较低,你会发现在少有人涉足的领域表现出色有两点好处:第一,这类领域竞争较小,你也就相对容易出众;第二,您不会威胁到任何人,因此,你也就不会有遭人嫉妒或受人挑衅的风险。如果你的自尊高,你会特别希望自己独一无二或成为先锋,但你的能力需要在你渴望得到认可的社会阶层中被人欣赏。

控制和支配

一个人的自尊越高,他就越想掌控局面;他越是掌控着局面,他的自尊也就越高。这两者之间的相辅相成在日常生活中是如何体现的呢?当然是通过征服和行使权力表现出来!一些人选择投身政治,另一些人选择相对简单的办法。比如,为什么如此多的城市居民坚持豢养大型的烈性犬?为什么郊区的小混混如此喜爱比特犬?除了感情方面的因素(小时候看电视剧《贝儿与塞巴斯蒂安》看太多)或者实用的理由(用来恐吓敌人),最简单的原因是:这对我们的自尊有好处。狗的体型越大、越是有名的好斗品种,狗主人越有可能有自尊方面的问题。他们养这些大型犬的最终目的就是为了装作很有学问的样子告诉别人:它们其实不会伤人,“只要让狗明白谁是主人就行”。养小狗的人是迫害型主人(“坐下!躺下!趴下!别动别叫!来这里!”),他们也是一样自尊有问题:“这世上没有人服从于我,我找到了一个可以被我支配的生命。”注意,这些被他们支配的生命还可以是他们的配偶、子女、下属,等等。

在大富翁游戏里成为强中手

桌游是由社会力量关系派生出来的产物。中世纪的一些细密画展现了萨拉丁大帝和狮心王查理的对抗。某些人身上可以看出这种游戏与对抗的联系:他们在游戏中忘记了游戏应有的乐趣以及他们平时友善的性格。有两个迹象说明参与者在游戏中投入了过多的自尊:输不起(“既然这样,不奉陪了”),随时准备和队友吵架;为了得到成功或是因为受不了失败而宁可作弊。

违反规则或插队

违反规则(给所有人制定的规则)、车开得比别人都快、不缴纳罚款、偷税漏税…………对于某些人(比如自恋者)来说,这些做法都能大幅增强他们的自尊。还有一些人只喜欢插队。谁不知道在排长队时插到别人前面所带来的乐趣?在我们国家,这已经成为了一种民族品德,美其名曰“机灵”,对我们的民族自尊而言,这能算是好征兆吗?

我和其他人

诋毁、诽谤和嘲笑

“这个家伙一无是处”,“这个女孩很漂亮,但却很笨”。说别人的坏话有什么好处呢?为什么这会令我们感觉很好?

诽谤他人可以缩小自己和他人的差距。说说明星的坏话(“这个演员貌似不太聪明”),想象世界上的权贵们(君王或百万富翁)实际上都非常不幸,这些可以缩小与他人之间的差距。

诽谤能让我们振作精神吗?

研究人员对这个问题很关心,他们分别向抑郁者和非抑郁者介绍了一些知名人士,并让他们对这些人物进行评价。

研究人员发现,当参与者认为名人的某些方面与他们“存在竞争”时,参与者就会倾向于贬低他们。比如,觉得自己有魅力的女性在评价名模时,就会倾向于说:“她长得并不是那么美。”自认聪明的男性在评价一个风头正健的知识分子时,会倾向于说:“他说的话也不是字字珠玑嘛。”通过评估参与者在实验之前和之后的情绪,研究人员还发现此类批评只对抑郁者的心情产生了好的影响,其他人的情绪则变得差了。难道因为恶言中伤别人可以令其——至少在短期内——得到安慰,所以有些未接受治疗的抑郁症患者总是以恶言恶语的暴躁形象出现?

尤其要注意:如果您不是抑郁症患者,讲别人坏话对您来说没有任何好处!

刚遭遇失败的高自尊的人喜欢讲那些不太走运的人的坏话。从某种程度来看,嘲笑比自己更弱的人来提升自己的自尊是一种装腔作势。某些喜剧演员还会热衷于嘲笑运动员的不善言辞,被他们嘲笑的运动员通常来自于更低的社会阶层。这种以强凌弱的做法始终是令人不悦和讨厌的,因为这种行为的利好之处,无非就是通过贬低别人来使自己在心理或经济方面获益。

不要丢脸

“布列塔尼的假期啊?非常愉快!”

“可是那里好像一直在下雨! ”

“哼,那只是天气预报说的。不是,总之,不管怎样,我们喜欢雨…………”

拒绝承认自己的失败、受挫或是弱点是一种保护自尊的方法。更具有攻击性的方式是在讨论的开场白中诋毁对方的观点:“你这样看根本没用,让我来给你解释一下…………”

辩论的艺术

在德国哲学家叔本华的《辩论的艺术》一书中,作者列出了一个很长的单子,并把这个单子命名为“永远不用承认自己错误的‘计策与窍门’”。如下是其中的几个:

计策32 :“我们可以很快甩掉对手用于反驳我们的一个陈述,至少可以使其看起来不太站得住脚,就是把对手的说法归入某些普遍遭人反感的类别,通过相似或模糊的关系使之被固定在一起。例如:‘但这种说法是摩尼教思想,有点阿里乌斯教的思想,有点伯拉纠主义…………’”

计策33 :当我们缺少论据的时候,断言“在理论上也许是正确的,但在实践上不对”。

计策36 :“用一连串荒唐的话令对手惊讶、目瞪口呆…………”这几个计策也许有益于我们的自尊,但用于处理社会关系,可能就不太好了…………

自吹自擂

如何显示出自己的价值又不让人觉得刻意?以下是三个经典的策略:

不经意提到知名人物,让别人知道自己与一些大人物走得很近:“嘿,昨天晚上,我们被邀请去了克劳迪娅家。什么?当然是克劳迪娅 · 希弗。啊!不好意思,我没和你提过。她太可爱了!…………”

超洞察力,拥有别人没有的信息或者看到别人没有发现的问题:“你真是太天真了,还相信这个,这比你想的复杂多了…………”心理描述:粗暴地猜测邻桌的人或自己家人的行为。

以退为进求恭维,极力假装谦虚,引得对方对自己大加赞赏。

生活中并非只有自尊…………

现在,也许您会觉得到处都有自尊的影子。没错,但生活中并不只有自尊!我们之所以会养狗,会为孩子在学校取得的优异成绩或他们的好气色而开心,这些都不一定是因为我们想要借此来提升自己的价值。而且,即使是有这样的初衷,这也没什么可指摘的。

希望你在读了以上文字之后可以注意到,我们在日常生活中都懂得运用的保护自尊的策略:购物、炫耀、批评、诋毁,等等。这些策略对自尊的调节作用是有限的,我们不应该对这些策略寄予过度的期望。为了持久地保护和增强自尊,需要另一些策略。这些策略是接下来一章我们将要谈到的。

第9页 :第十一章 我爱自己故我在

第十一章我爱自己故我在

如何调整自尊?

我们建议可以在三个主要方面进行努力,每个方面包含三个特定向度,我们把这些向度称为“要点”。

每个方面及每个要点都有其重要性,但可能不是所有的方面和要点你都需要改进。

另外,要注意保持这三个方面的平衡。我们经常遇到一些人在某一方面用力过猛,这导致他们要么过度自省(比如拼命参加个人发展培训),要么过于热衷交际(比如拼命参加社交活动),要么过于投入行动(比如工作狂)。

当然,不存在快速又毫无痛苦地调整自尊的神奇秘方,这一点大家都清楚。实际上,作为心理治疗师,经验告诉我们,万事开头难。我们建议首先只选取一个目标去努力攻克。问题的某一部分有了变化之后会引起连锁反应,让你学会如何行动,之后就可以按同一方式继续。

自尊的九大要点

方面 要点

与自己的关系 1)认识自己

2)接受自己

3)对自己诚实

与行动的关系 4)行动

5)不再“ 自我攻击 ”

6)接受失败

与他人的关系 7)自我肯定

8)换位思考

9)依靠社会支持

改变对自己的看法

要点1 :认识自己

苏格拉底经常说“认识你自己”。这是关于自尊的首要要求。这个要求既包括认识你对自己的看法,也包括认识你将自己展现给外人的方式。注意:这不是要你迷失在自省之中,而是要你认清自己的能力和局限。

“周哈里窗”是心理治疗中用来进行自我思考的工具,它对我们进行自我认识很有帮助。“周哈里窗”假设自我认知存在四个区:

“开放区”:即自己知道,周围人也知道的部分。例:“人们说我是一个忠于朋友、乐于助人的人。是这样的,我同意。”

“盲区”:关于自己,别人知道,自己却没有清楚地意识到的部分。比如,人们可能会这样说你:“这是一个聪明的女孩,但太容易生气了”,而你却觉得自己是一个和蔼可亲但不那么聪颖的人。

“隐藏区”:关于自己,别人不知道,但自己却知道的部分。例:“我是一个很爱嫉妒别人的人,并且对自己没有一点信心。表面上看我是一个放得开、轻松自如的人,其实我总是在怀疑自己,并把这种怀疑小心谨慎地隐藏起来不让别人发现。”

“未知区”:关于自己,周围人和自己都不知道的部分。在某些新情况下,某些个体会“发现自我”。例:“别人托付给我一些责任,我发现我很喜欢,并发觉自己有能力成为领导。”

周哈里窗

自己知道 自己不知道

别人知道 开放区 盲区

别人不知道 隐藏区 未知区

人们认为,只要一个人的“开放区”扩大了,他的自尊就会增强。为此,应该:

将“盲区”转化为“开放区”:为此需要善于聆听,能够请求周围人对自己提出意见。即使别人对我们提出了批评,我们也要对他们表示感谢,因为这让我们更了解自己:“嗯,听着,你对我说的并不悦耳,但我要感谢你的坦诚,让我知道这些对我来说是很重要的。”

将“隐藏区”转化为“开放区”:其主要工具是自我披露,即毫不犹豫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感受,即使我们并不确定所说的与对方是否一致或能否令对方高兴:“我必须要对你说我和你想的一点也不一样。”这种自我披露态度的另一个好处是:这能够把我们的想法和感受与事实进行比照。通常,这可以令我们改正错误。当然,在进行自我揭露的时候,要小心谨慎、注意措词。社会生活中不可能一点虚伪都没有。你没必要叫喊:“啊,从我们上次见面到现在,你怎么老了那么多!”或者说:“我觉得老板的发言完全跑题了!”

将“未知区”转化为“开放区”:让自己进入不熟悉的环境和尝试新的经历,这些都是大有好处的。

能帮助你更好地认识自己的几个问题

请问自己如下问题,同时想一想用什么样的方式告诉你周围的人。如果你的自尊偏低,我们知道你一般很少谈论自己,谈论时也是用一种十分或过于中立、“折中”的方式进行:考虑一下为自己的自画像增添一些棱角和色彩吧!

我喜欢/我不喜欢

你是否能够清楚地确定喜欢什么、不喜欢什么?你如何与其他人谈论这些?你如何去接受与自己不同的观点?

我了解/我不了解

哪些领域你掌握的知识超过一般水平?你如何将这些知识传授给其他人?你敢不敢就你不了解的领域进行提问?

我的失败/我的成就

你是否能够谈论自己的失败,同时不使自己的价值受到贬低?你是否能够谈论自己的成功,同时又让人觉得你不是在自我炫耀?

我的缺点/我的优点

你是否能够确定自己的缺点和优点?在必要的情况下,你是否能就自己的优缺点进行评价,并且没有半点吹嘘或哀叹?

要点2 :接受自己

认识自己只是第一步。面对已经确定的缺点和不足,接下来该做什么呢?与我们通常认为的相反,拥有高自尊并不需要没有任何缺点,而是要能够接受这些缺点并予以改正。如何解释有些人能够接受自己的缺点,而另一些人为此感到十分羞耻以至于“自尊备受折磨”呢?精神病学家和心理学家曾对负罪感进行研究,负罪感是对自己做的事情产生悔恨,并由此带来羞耻,伦理学家和哲学家认为这一心理活动混淆了“我们做了什么”与“我们是什么”。负罪感与自尊有着十分紧密的联系。

羞耻之心把对缺点的意识转变为情结。如果有人邀请你跳舞,而你不会跳,给你两个选择:要么你为此感到羞耻,不承认自己不会跳舞,随便编一个不跳舞的借口。然而,这会带来三个弊端:你自己会感觉不自在,邀请你的人也有可能会感觉不自在,并且如此一来你也没机会学习跳舞;要么你承认自己不会跳舞,如此一来情况就不一样了:你的内心更平静了,对方也会对此予以理解,也许还会提议教你跳舞。

在我们进行心理治疗的过程中,经常会遇到这类问题,比如那些害怕脸红的腼腆的人就有此类问题。只要他们脸红是因羞耻产生的(“这样很荒唐”),他们就不会有任何进步:“我必须把它隐藏起来”的念头一直萦绕在他们的脑际,于是他们把自己困在了自己的问题中。进行治疗的目标之一就是让他们不再将注意力集中在自己的问题上,并且能够谈论这些问题(自发地或是回答别人的提问)。

沉默和孤独是羞耻感的两大帮凶。一旦你决定将令你羞耻的问题讲给一个选定的人听,你就已经克服了前进道路上最大的障碍。正如印度作家维·苏·奈保尔在一次访问中说的:“我知道,在人们承认自己羞耻的那一刻,羞耻感也就随即消失了。”

要点3 :对自己诚实

在前面有关心理防御机制的章节中,我们已经看到有时个体会借助一些小手段来欺骗自己从而保护(至少是短期内)自尊心。其中最常用的心理保护机制是否认。

当你乘车时,司机的驾驶速度对你来说过快。你有些害怕,但却不敢说出来。司机觉察到你害怕,问道:“你不害怕吧?”你怎么回答?

你在等待竞聘某个职位的考试结果。你获知没有得到这个令你垂涎的职位。一个同事走近你说:“没有太失望吧?”你怎么回答?

你正提高嗓门对一个亲友说话,因为他做了令你不快的事情。他问你:“你没生气吧?”你怎么回答?

在这三种情况下,为了不有损自尊,你可能会想要否认自己的情绪:不承认自己害怕、伤心或生气,这些是社交礼节的一部分。但是,在这些社交礼节的背后,经常会隐藏着自尊的问题:我们特别希望在承认自己情绪的同时,不会感到丢脸。面对威胁到自尊的事情时,我们会观察到两种否认的反应:自卫(“其实根本不是这样!”)和屈服(“是这样的”)。在第一种自卫的情况下,人们会倾向于执拗地否认自己的情绪状况:就是承认自己很看重某些目标(“我一心想要被录取”),某些苛求(“我不喜欢人们做令我不快的事情”),或是某些局限(“我坐车会害怕”)。在第二种屈服的情况下,人们会对自己撒另一种形式的谎:从否认有想法变成否认自己为了改变而尝试行动。因此,他们的说辞以认命(“不管怎样,我们都改变不了任何事情”)和平庸化(“我达不到我所希望的目标,不重要”)为主。

在进行心理会诊时,有些病人也总是这么说,让心理医生感觉到他们有点问题,进而找出问题所在。比如,一个年轻女子在每次抱怨完时都会强调说“不论如何,事情是这样了”来解除心理医生的防备,表明她接受这些问题,使心理医生也接受她逆来顺受的世界观。一位年纪较大的男子(被妻子送来治疗,妻子对他的焦虑已经感到厌烦)采取的则是另一种截然相反的态度:当他讲述完一个问题,心理医生刚要接话时,他赶忙将问题缩小化(“实际上,问题没有这么严重,我不希望给你留下夸张的印象”)。在心理医生进行了三个月的观察后,他才终于能诚实地直接谈论自己的痛苦。

自我欺骗的两种方式

不承认自己的消极情绪 不承认想要改变现状

“ 我没有生气 ” “ 生活就是如此 ”

“ 我没有感到失望 ” “ 要习惯 ”

“ 我没有忧虑 ” “ 事情就是这样 ”

改变与行动的关系

要点4 :行动

行动是维持自尊的操练。大的成功必然会提升自尊,但并不是每天都能获得工作上、感情上或运动场上的成功。然而,日常生活也为我们提供了大量的目标,这些目标可能并不远大,但一旦目标达成,就会令我们的自尊得到改善。

比如,将出于个人选择或健康原因不再开车的老年人与那些没有停止开车的老年人进行比较,我们发现,在同样的年龄及健康水平的条件下,那些不再开车的老年人身上发出的抑郁信号更多,他们的自尊受到的损害更大。

因此,请你将平日里的一些工作看成是进行提升自我控制能力和助你成为自己希望的人的手段,而不是简单的苦差事。当某些人对我们说“每当我做家务的时候,我就感觉稍好一些”或“当我心情不好的时候,我就会干一些零活”时,他们就是这么想的。

你会说:目标不远大,收获也不会很大。但洗完碗筷后心情变好一些要比一直心怀忧愁以至于重要的工作都无法着手强得多。更不用说在一个小领域投入行动就像是赛前热身,可以帮助你接下来投入到更严峻的工作中去。

一个低自尊但很能幽自己一默的病人向我们如此讲述了她在行动方面的问题:“我是不行动的专家。我甚至能就这一主题写本书。比如,我可以将四大秘诀传授给我的读者:思前想后、不断重复、抱怨以及什么都不做…………”

然而,要避免让一些小的行动阻碍了你去完成那些重要的、紧急的事情,比如学生将时间花在整理课上所讲而不是去学习课上所讲上,员工一早开始工作时细致地回复邮件而不是打紧急的电话。

另一种行动的方式是成为某一领域的专家。在很多关于自尊及个人健康的论文中,我们都可以发现这条建议。有规律地从事一个业余爱好有利于自尊,同时还可以提高对自己个人能力的看法,提升自己的社会认可度(比如将烹饪作为自己的特长)。研究还表明,练习武术有利于增强自尊。

因此,为了改变,行动是必不可少的。一切都是通过对行为的具体调整开始的。停留在思想层面的改变是毫无用处的,自尊也不会因此得到持续有效的调整。一个落实到行动的计划,不论它是意义重大还是无足轻重,对于未来的有利影响比仅停留在意念层面的计划大得多。说到底,所有要改变的决定一经做出,在下一分钟就应该立马落实到行动上:拿起话筒、开始写信件、立即走出家门,等等。

要点5 :不再“自我攻击”

36岁的儿科医生艾洛蒂说:“我花了六年时间来写我的医学博士论文。每次我都觉得没有准备好,高度不够。为此,我还更换了三次主题。我的问题很简单:每次开始写论文,没写几行,我就觉得不满意。我的博士论文导师们对我说这个选题很好,我们可以就此选题发展出很多东西,但这些都无济于事。我为此筋疲力尽,就像内心有一个声音一直重复对我说这个选题不好、行不通。我想象着评委翻着我的论文噘嘴表示不满。幸运的是,我的最后一个导师恼火了,对我说:‘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工作。你的工作是写论文,而我的工作是对你的论文进行评价!’他的这番话使我不再将两者混为一谈。我曾惯于一边行动一边评判我的行动:长此以往,我们将一事无成!”

“自我攻击 ”是所有我们对自己批评性的成见。这个成见通常是父母话语的内化,源于我们童年时期所听到的东西。“自我攻击”有好几种形式(事前:“这有什么意义?”“这行不通”;事后:“太差了”“没有一点用”“不够好”)。

自我攻击及其对自尊的影响

自我攻击 对自尊的影响

“ 这没有用,这有什么意义 ” 使我们打消尝试的念头

“ 这行不通 ” 担心或是追求无意义的完美

“ 太差了 ” 降低自尊

“ 没有一点用 ” 使我们打消重新开始做的念头

“ 不够好 ” 不满意

面对自我攻击能做些什么呢?首先,要意识到“自我攻击”的存在。你要明白你的这些困难不仅源自你的任务,还源自你自尊方面的问题(“只有做到完美,我才觉得自尊得到了保护 ”)。其次,要习惯于对内心的想法进行如下的思考:这个想法现实吗?这个想法是否让我自我感觉好一点?这个想法能否让我更好地应付现在的处境?这个想法是否有助于我下一次更好地应对?

对抗自我攻击时向自己提出的四个问题

(一位35岁的男子对自己在前一天晚上派对上的表现不满意)

“ 昨晚,我表现得不够好 ” 回答 策略

这个想法现实吗? 我不知道,我只知道自己的意见。 我要问问其他人对此怎么看。

这个想法是否让我自我感觉稍好一些? 不,这个想法令我难过和焦虑。 停止思前想后,我要行动:“ 现在怎么办?”

这个想法能否让我更好地应付现在的处境? 不能,我龟缩不前。 我要试试马上给朋友打电话。

这个想法是否有助于我下一次更好地应对? 不,反而增加了我的困难。下一次,我会更不自在。

我 思 考 下 一 次 派 对:

“ 怎么做才能使自己不再对自己不满?”

要点6 :接受失败

“失败是一个小小的成功。”这句格言出自1998年在攀登印度布洛阿特峰(8407米)时意外去世的登山运动员埃里克·埃斯科菲埃。埃斯科菲埃生前是个“力量惊人,令其他登山运动员害怕的怪物”。1987年,他遭遇了一场严重车祸,从此半身不遂。但具有挑战精神的他(说明他属于高自尊)继续登山,直至意外死亡。

一般来说,没有人喜欢失败。然而,为了改变,我们必须采取行动,因此我们要承担失败的风险。正如我们的一位病人所说:“我们要接受的不是失败,而是会失败这个念头。”有时候,当心理医生认为病人需要经历失败才能去除心理障碍时,会“特意要求”他失败一次,而不是让他不惜任何代价地避免失败。

我们对塞巴斯蒂安就是这么做的:他来我们诊所咨询,因为他依靠服用抗抑郁药治好了抑郁症,但很不放心,害怕抑郁会复发。他觉得患抑郁症的经历令他变得脆弱。在他眼里,他是因为缺乏自信而引发抑郁症,抑郁症反过来又令他更加不自信。

害怕失败和自信不足的心理一直困扰着塞巴斯蒂安。在与他深入交谈之后,我们发现了他的恐惧的来源:他的父亲是一个焦虑而专横的完美主义者,对孩子的评价总是很严苛。孩子们的成绩单会在一家人吃晚饭的时候被大声地念出来,没考好的孩子就遭殃了,即使只是相对来说成绩差了一点点。他从来不鼓励自己的孩子,因为“好好学习是分内的事”。因此,塞巴斯蒂安形成了一种极为严格的训令式思维:“你应该一次就学会”“你永远都不能犯错”“你必须要掌握所有知识”,等等。他的自尊水平低得出奇,总是害怕自己表现得不好。

在治疗的时候,塞巴斯蒂安很清楚自己问题的原由,但显然他不能改变自己看待问题的方式。我们采用了被认知心理治疗师称为“现实检验”的治疗方法:通过现实来检验预言是否成真。换句话说,让他真的失败一次,看看成人后的失败是否和童年时的失败一样可怕。

在说服了塞巴斯蒂安并征得他的同意之后,我们决定让他进行三次“检验”,在每次“检验”中,他都要让自己失败:(1)去一家电脑商店,告诉售货员他完全听不明白他的解释;(2)去自己所住街区一家熟悉的商铺,假装在挑选完东西后才发现没带钱;(3)故意遗漏工作周报的一部分,不做好充分准备。这三次检验的难度是递增的,但我们都事先确认不会引起太大问题(包括工作周报)。

塞巴斯蒂安完成了检验,发现失败并没有招致任何灾难,他的自尊反而提高了:售货员承认自己解释得不太清楚;商人笑了笑让他先把东西拿走,下一次再来付钱;同事们则对他表示问题不大…………

渐渐地,塞巴斯蒂安成功地消除了因过度害怕失败而束手束脚的心理障碍。他的抑郁症因此也加速痊愈。

如何现实地看待失败

将失败看得过于严重:灾难式想法 把失败看成有益的:现实的想法

失败一定是彻底的

“ 这是灭顶之灾 ” 失败是一件不愉快的事

“ 这很讨厌 ”

失败一定是不可改变的

“ 我永远没办法应对此种情况 ” 失败只是一个阶段

“ 我必须要进步,以后面对这种情况就不慌了 ”

失败一定是无法挽回的

“ 后果无法补救 ” 大部分失败是可以挽回的

“ 有什么不良后果吗?”

失败总是危险的

“ 听之任之,让自己习惯于平庸 ” 不存在失败上瘾

“ 没人喜欢失败,不可能习惯于失败 ”

失败一定会招致嘲笑

“ 我的形象因此被彻底破坏 ” 失败并不可笑

“ 别人也许看出我还有待提高 ”

失败一定会让别人对你失去信任

“ 这以后,别人再也不会信任我了 ” 将来的成功会让人忘记过去的失败

“ 人们会看到我有其他长处,以后可以成功 ”

以下是几个如何应对失败的建议:

看待问题非黑即白(二分思维)。这是缺少行动力的人身上最常见的问题之一。除了巨大的成功和灾难性的失败,他们想象不到还有什么其他结果。由于他们很清醒地看到自己不能获得成功,于是预计自己会遭受灾难性的失败。大多数情况下,只需要调整一下对失败的看法。

记住每个人都曾经失败,正在失败或将会失败。我们的社会对于失败的态度很虚伪:当人们庆祝成功的时候,经常会忘记提起成功之前遭受的失败。于是,很多人以为别人没有失败过。但成功的人一般是以失败开头的。我们经常参加精神病学大会,注意到很少会听到大家谈论某个方法的失败,然而讨论失败的方法和讨论成功的方法一样有意义。在与年轻的心理治疗师讨论的时候,他们经常告诉我们,他们听从资深医师的建议并尝试他们推荐的方法,但不能达到同样的效果。于是他们得出结论,自己是资质平庸的医生(自尊受到打击)。实际上,有经验的心理治疗师可能对自己初期的摸索闭口不谈,而只展示好成果(自尊得到提升)。

从失败中吸取教训。将你的失败看作了解自己的信息来源,而不是自己无能的证据。如果你可以达到此种心态,每一次失败都会使你离成功更近一步。

改变与他人的关系

要点7 :自我肯定

自我肯定是指表达出自己的想法、愿望、感受的同时又尊重别人的想法、愿望、感受的能力。它是可以不带挑衅地说“不”,是不带歉意地去要求某些事情,是面对批评冷静地回应,等等。

20世纪60年代末期,关于自我肯定的早期研究表明,自我肯定不仅可以让我们得到自己想要的东西,为自己赢得尊重,还可以令人自我感觉良好,提升自尊。自我肯定需要足够的自重,这样才能为自己在别人面前争取权利(表达权、反驳权、回应权、要求权,等等)。然而,为自己争取权利,要冒着打扰对方,令对方不快的风险。

这就是为什么低自尊者(他们十分害怕遭到排斥)比其他人更难自我肯定:“如果我拒绝,对方会生气”,“如果我说出自己的真实想法,我们会闹翻”。

当一个人不能自我肯定的时候,他就会采用其他的人际关系行为:

抑制行为(奴颜婢膝):忍受与他人的关系,不敢表达自己的想法或感觉,相反,习惯于全盘接受别人的想法和要求(不懂得拒绝是主要特征)。这种行为总是跟低自尊密切相关。

攻击行为(“刺猬”):强调自己的需求和观点,而忽视他人的需求和观点。遭遇对方的抵制的时候,会毫不犹豫地与之争吵或进行威胁(“我不能忍受他人的反驳”)。这种行为总是与不稳定的高自尊(“我的需求必须得到尊重”)密切相关。有时,在低自尊的人怒不可遏的时候,我们也能从他们身上看到此种行为。

学会自我肯定必然会提高你的自尊。但当你学会如何自我肯定后,你就有了选择余地,有时你会选择不只顾自己的感受/想法!“与其光顾着让自己高兴,不如做对的事”,懂得用暂时让步来避免一场无用的争执也是高自尊的表现!

要点8 :换位思考

换位思考是一种倾听、感受、理解、尊重他人观点的能力,即使我们并不能够完全同意他人的观点。比如,换位思考时我们会说:“我十分明白你想说什么,但我不一定与你想的一样。”

真诚的换位思考为自尊的发展提供了巨大的动力。它使我们可以与他人保持亲近的关系,得到他人的欣赏。同时,它还能让我们更容易自我肯定:如果我们表现得能够倾听别人说的话,别人也就更愿意听我们的观点。

当一个人的自尊较低时,他可能会更注意去倾听别人,有时竟到了忘记自我、不顾自己利益的地步。低自尊的人的退缩和屈服体现了他们希望通过倾听别人来“换得”别人的赞许的需求。这就是我们所说的“过度换位思考”:总是倾听,不会进行自我肯定。36岁的弗兰克的陈述很清楚地说明了这点:

“我过度倾听别人的想法,当别人对我提出要求的时候,我会竭尽全力做到令他们满意,而且不是违心的,我确实想那么做。但当我回顾自己这一辈子,我发现我倾听别人的时候很多,让别人倾听我的时候不多。我跟一个朋友说了这个想法。一天晚上,我们参加了一个派对,这个朋友整晚都在观察我,她对我说:‘我一点也不意外。当你跟别人交谈的时候,你知道自己说了些什么吗?你总是在说:我理解,完全正确,没错,当然…………你从头到尾都在赞同他人。’她说得对,我发现我总是注意赞同他人,而不是让别人听我的观点,我好像觉得这两者相互矛盾…………”

要点9 :依靠社会支持

在本书中,我们多次谈到社会支持,包括我们与周围所有人之间的关系以及从这些关系中获得的帮助。再次重申,与他人的关系是自尊的一个基本要素。理论家们常说,社会支持由四个“成分”构成:尊重的支持(“我们知道你是一个不错的人”);情感的支持(“我们在你身边,我们爱你”);工具性支持(“我们会帮你”);信息的支持(“这条信息对你有用”)。社会支持会为自尊带来两种宝贵的养料:被爱的感觉和被帮助的感觉。

怎样发展自己的社会支持呢?下面是几个建议:

寻求支持不要犹豫,但要理解有时人们不能立马给予你帮助。社会支持不是可以永远依赖的拐杖。

经常使用你的社交人脉。不要只是利用社会支持来博取同情或遭遇严重挫折时寻求安慰。

使社会支持多样化。亲朋好友不是唯一可以提供社会支持的人。我们的交际圈是一个三环同心圆:至交、同事和同学、认识的人。这三类人都具有不同程度的重要性。研究表明,失业的时候通常是在认识的人(社会支持最外围的一圈)的帮助下重新找到工作。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星辰基尔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hensogou.duolatom.com/173496.html

作者: 耳机迷

返回顶部